原神诸境神游忽觉迷发光处_原神诸境神游忽觉迷攻略

tamoadmin 主机游戏 2024-07-27 0
  1. 梦游天姥吟留别
  2. 住房公积金能不能提取现金?
  3.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全部内容和诗意
  4. 您最喜欢的中国诗
  5. 百泉故址最佳游玩时间是什么时候
  6.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7. 百泉故址门票是多少

.

杭 州 五 舟可 以为 客 户购 买印 度已 经上 市、印 度正 规医 院、

开 具正 规 处方的丙 肝药 物(索非布韦、达卡他韦和吉二代),

原神诸境神游忽觉迷发光处_原神诸境神游忽觉迷攻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会 先 安 排患 者在 自己家 中进 行印 度医 院专 家视 频会 诊,

会 诊 后工 作人 员会 将药 物及 医 院处 方等以 快 递的方 式寄 到 客 户 家中,

客 户 可 以足 不 出 户就 能 买 到安 全放 心的 丙 肝 药 物。

杭 州五 舟 t e l:( 4 0 0 —— 1 5 0—— 8 0 8 9 )

.

.

.

.

.

.

.

.

...........................................................

....................................................................

《梦游天姥吟留别》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作品赏析

注释:

瀛州:传说中的海上三座神仙山之一,另两座名蓬莱、方丈。天姥:山名,在今浙江省新昌县东。赤城: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天台山的南面。镜湖:又名鉴湖,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剡溪:水名,在今浙江省嵊县南。谢公屐:谢公,南朝诗人谢灵运。据《南史·谢灵运传》记载,他“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目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金银台:指神仙居所。白鹿:传说中神仙所骑的神兽。

简析:

李白在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准备由东鲁(今山东省南部)南游越中时,写了这首向朋友们表白自己心情的诗。全诗既写梦境,也写现实,构思缜密,极富想象,将神话传说和实境奇幻地交织在一起。这是诗人迭遭失意后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觉得只有梦境才更值得流连;然而梦总是要醒的,一旦接触到现实,只能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呼喊。全诗兴到笔随,酣畅淋漓地倾泻感情,完全不受形式的束缚,只有李白这样的伟大诗人才有如此磅礴的气势。这首诗又题作《别东鲁诸公》。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注〕①《秋下荆门》。②据《南史·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止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

天姥山,在浙江嵊县新昌县内,传说登山的人曾经听到仙人天姥的歌声,因此得名

。《梦游天姥吟留别》,或称《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亦称《别东鲁诸公》。天宝元年(742)秋天,李白被唐玄宗召入京都长安

,待诏翰林,实际上除了应制作诗、“多陪侍从之游”外,别无他事可作,更无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对这种无聊的御用文人生活,李白日渐厌倦,同时,因为诗人蔑视权贵,不断遭受排挤与诽谤。面对***的朝廷,李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但报国无望,而且有祸患将至。在自知难为朝廷亲近所容的情况下,诗人就于天宝三年三月上书奏请还乡。玄宗以其“非廊庙器

”,乃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李白回到第二故乡东鲁,心中悲愤难平。次年(745),他决定南游,临行时,赋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留赠东鲁友人。这是一首纪梦诗,也是一首浪漫的游仙诗。李白堪称我国古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浪漫的笔调抒写了梦中漫游天姥山的迷人境界,景象瑰丽,亦真亦幻,光怪陆离,变化莫测,充满了热烈奔放的和富于幻想的气魄,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也表达了诗人愤世嫉俗、不满黑暗现实、蔑视封建权贵的反抗精神,抒发了诗人渴望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心情。

全诗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从“海客谈瀛洲”到“对此欲倒东南倾”,写传说中天姥山峻峭雄奇的非凡气势和自己对它的向往之心。这是引起梦游的动因。大意是说,海外来客谈论瀛洲仙山的美妙景致,实在令人神往,只是难以追寻。而浙江人所谈的天姥山那时明时暗、扑朔迷离的云霞却是可能看见的。天姥山高耸入云,横贯天际,气势简直超出了五岳而盖压赤城山。与天姥山毗邻的天台山高达四万八千丈,但与天姥山的雄奇壮观相比,它也显得矮小卑微,象要倾倒在天姥山的东南脚一样。“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二句,这是诗人惯用的一种反衬手法——瀛洲“信难求

”,而天姥山却如此奇伟壮观、真实可睹

,“云霓明灭”中也颇有仙山风姿,因此漫游天姥山,就更成为诗人梦寐以求的事了。实际上天姥山虽是越东的灵秀之地,其高大雄伟的程度却远逊于五岳,就是和天台山相比,很难相提并论。然而在李白的笔下,它却伟岸盖于群峰,这是诗人的感情因素在起作用。诗人的真正意图,并不在于再现一个真实的天姥山,而是发挥想象表现梦幻的美好和现实的差距。

第二层次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到“仙之人兮列如麻

”,为梦游天姥的全过程,是全诗情节内容的主体。可分三层。第一层(“

我欲因之梦吴越”八句)写进入梦境和梦游的路线。经镜湖,到剡溪,沿着谢灵运登山的足迹,登上“青云梯”,湖月照影,“渌水荡漾”则更显出大自然的美好。第二层(“半壁见海日”之句)写山中所见所闻。先写天姥山的高且奇:在半山腰可以看到从大海中喷薄而出的一轮朝阳,耳畔又响起天鸡那美妙动听的啼鸣。接着写山的深且远:山路是千岩万转崎岖险峻的,而烂漫的山花又如此迷人,使人留连忘返,倚石稍憩,不觉天色已晚。暮色之中,熊的咆哮,龙的鸣叫,象惊雷一样在岩泉山谷间隆隆作响

,使密林为之战栗,峰峦为之惊悚。第三层(“云青青兮欲雨 ”十二句)进入游仙境界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是写诗人梦入仙境时的气氛 :云雾迷濛,水烟缭绕,电闪雷鸣,山峦欲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洞天,是道家对神仙的居所的称呼,此句意为神仙居所的石门轰然一声裂开 ,“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意思是:青色的天空广阔无边,太阳和明月照耀着神仙居住的镶金镂银的楼台,云神穿着霓虹作的衣服乘着马纷纷从天而降

,此时,“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虎为云神鼓瑟

,凤凰为云神驾车,群仙密密麻麻地列队迎候诗人的到来。仙境对诗人的如此器重,与现实中诗人的遭谗被遣形成何等鲜明的对照呵!仙界愈是重才思贤,就愈显示出现实中权贵小人的嫉贤妒能,排斥异己,为诗歌结尾的激愤之情的抒发埋了伏笔。

第三层次从“忽魂悸以魄动”到结尾,写梦醒后的感慨。游仙美梦在***陡然幻灭,这与李白的被诏被遣的经历正相似!君王对文人才士招之即来呼之即去,人们的荣辱都仿佛过眼云烟,因此李白才从梦境的幻灭中引发出“

古来万事东流水”的“人生如梦”的感慨,其中凝聚了诗人多少深沉的失意,写到此处,诗人并不就此搁笔,继而又掀起更加撼人心魄的感情波澜

,“且放白鹿青崖间”,表示他将放弃黑暗仕途,回到大自然中。向山光水色去寻找灵魂的慰藉。他逃离现实而纵情山水,正说明他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的内心苦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豪气十足的名句,则是苦闷到极点后胸中愤懑岩浆的总喷发,它表明了李白对封建权贵永不妥协的反抗精神

,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对当时上流社会中污秽、庸俗、丑恶现象的鄙视和厌弃。《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它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熔优美离奇神话传说、强烈的夸张与高度的想象等艺术手法于一炉,创造了离奇瑰美的艺境。

诗歌一开始就以瀛洲仙山为楔子和陪衬,令人对天姥产生亲近和向往之情。接着,诗人又以极度夸张的语言描写了天姥的奇岸伟峻:“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通过如此的夸张状写,从而就使天姥山变成了超现实的独特的艺术形象,为其后的梦游渲染了气氛。第二段中的梦游,由传说和神话故事加上诗人惊人的想象力而成

。特别是“天鸡”啼鸣、“熊咆龙吟”、“洞天石扉”、“金银台”、“云之君”、“虎鼓瑟”、“鸾回车”、“白鹿”等神话传说和惊人想象的结合

,妙不可言。夸张、想象和神话传说水融,使诗中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倜傥潇洒、傲岸不羁,增强了全诗的浪漫主义色彩。这首诗句式参差错落,语言抑扬顿挫,富于音乐节奏感。全诗句式从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直至九言,风、骚、骈、赋、散各体俱备,运用自如,变化多姿,不拘一格。这首诗的用韵也颇讲究,全诗所用十二韵,音韵平仄错落有致,表现了诗人感情的起伏变化,更易使读者与之产生共鸣

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

,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 ”,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

。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

,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

。“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 ,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

,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

”,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梦游天姥吟留别

1.关于睡梦的诗句

刘昚虚 句 归梦如春水,悠悠绕故乡.

薛莹 句 花留身住越,月递梦还秦.

段成式 句 虱暴妨归梦,虫喧彻曙更.

段成式 句 梦里思甘露,言中惜惠灯.

司空图 句 地凉清鹤梦,林静肃僧仪.

赵嘏 句 松岛鹤归书信绝,橘洲风起梦魂香.

熊皎 句 厌听啼鸟梦醒后,慵扫落花春尽时.

孟宾于 句 仙鸟却回空说梦,清朝未达自嫌身.

张孜 纪梦句 上天知我忆其人,使向人间梦中见.

李远 句 人事三杯酒,流年一局棋.(《北梦琐言》).

李景让 句 成都十万户,抛若一鸿毛.(见《北梦琐言》)

杨巨源 句 三刀梦益州,一箭取辽城.(以下见《纪事》).

卢肇 句 君梦涔阳月,中秋忆棹歌.(见《岳州府志》).

韩偓 三忆 忆眠时,春梦困腾腾.展转不能起,玉钗垂枕棱.

谭用之 句 流水物情谙世态,落花春梦厌尘劳.(《贻僧》)

伍彬 句 踪迹未辞鸳鹭客,梦魂先到鹧鸪村.(《辞解牧》)

令狐楚 相和歌辞·从军行五首 胡风千里惊,汉月五更明.纵有还家梦,犹闻出塞声.

令狐楚 杂曲歌辞·长相思二首 君行登陇上,妾梦在闺中.玉箸千行落,银床一半空.

令狐楚 杂曲歌辞·长相思二首 绮席春眠觉,纱窗晓望迷.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

*** 杂曲歌辞·第六彻 闺烛无人影,罗屏有梦魂.近来音耗绝,终日望君门.

*** 杂曲歌辞·长命女 云送关西雨,风传渭北秋.孤灯然客梦,寒杵捣乡愁.

*** 杂曲歌辞·大酺乐(商调曲) 泪滴珠难尽,容残玉易销.傥随明月去,莫道梦魂遥.

王绩 题酒店壁 昨夜瓶始尽,今朝瓮即开.梦中占梦罢,还向酒家来.

张文收 大酺乐 泪滴珠难尽,容残玉易销.倘随明月去,莫道梦魂遥.

宋之问 答田征君 山游杳何处,迟回伊洛间.归寝忽成梦,宛在嵩丘山.

宋之问 在荆州重赴岭南 梦泽三秋日,苍梧一片云.还将鹓鹭羽,重入鹧鸪群.

张说 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晚节欢重九,高山上五千.醉中知遇圣,梦里见寻仙.

沈如筠 闺怨二首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韦庄 愁

避愁愁又至,愁至事难忘.夜坐心中火,朝为鬓上霜.不经公子梦,偏入旅人肠.借问高轩客,

何乡是醉乡.

关于做梦的诗句很多,上面这个是古诗词,还有现代白话文的描写,像下面这样的也可以算是吧

仲夏夜之梦灯光飘浮着,钢琴曲听来像粗心的人踢倒一桶玻璃珠.我让脑子一片空白,惨淡夜色让脸色看起来苍白,仿佛生与死的演绎鞭笞着瘦弱的身躯.记在早期,曾雄壮地要求天地给我一袭白衣.白衣红里,编织更多美丽的谎言,让自己无时无刻沉浸于谎言的绚丽之中,悄然忘记四面楚歌的现实.

可以自己再去找找看,

2.诗人在梦中抒发感情的古诗

楼主您好;

这个可以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_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寻一个诗人记录睡梦中诗词的典故

梦游天姥吟留别 / 别东鲁诸公作者李白 朝代唐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其时李白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

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

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

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

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

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

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

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

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

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

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

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

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

“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

4.诗人在梦里在战场上拼杀的诗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最后两句。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赏析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5.描写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深夜,诗人睡梦中仿佛正在战场上激烈拼杀的诗

原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南宋)陆游

僵①卧孤村不自哀②, 尚思为国戍③轮台。

夜阑④卧听风吹雨, 铁马⑤冰河入梦来。

诗歌注解

① 僵卧:指卧病在床。

②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

③戍轮台:守卫边疆。轮台,汉代西域地名,即今新疆轮台县。这里泛指北方的边防据点。

④ 夜阑:夜将尽。

⑤铁马冰河:身披铁甲,手持兵器,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驰骋沙场、英勇杀敌。

⑥孤村:偏僻乡村。作此诗时,陆游已六十八岁,闲居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却仍然盼望着为国效力。

译文

我静静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却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时年诗人68岁,闲居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原诗共两首,此处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二首。

赏析

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与诗人其他的老年诗相比,这首诗在写法上别具一格。其主要特色在于以梦境抒***怀。写到梦境的诗词,在陆游之前已有不少佳作。李白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描绘的是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梦;杜甫的诗《梦李白二首》,摹写的是渗透了诗人与李白形离神合、肝胆相照友谊的梦;苏轼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记叙的是诗人悼念亡妻、寄托哀思的梦。而陆游诗中的梦,大都是爱国之梦。在陆游的《剑南诗稿》中有近百首记梦的诗。清代赵翼《瓯北诗话》卷六曾评陆游诗道:“即如记梦诗,核计全集,共九十九首。人生安得有如许梦!此必有诗无题,遂托之于梦耳。”此评语认为陆游的诗记梦并非全是***梦,有的属于托梦咏怀。这是颇有见地的。事实上,陆游的诗记梦,有的是***梦,而更多的还是托梦咏怀,当然,也不排除二者兼而有之。这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似可视为既***梦又托梦咏怀之作。

住房公积金能不能提取现金?

《梦游天姥吟留别》(1) (一作《别东鲁诸公》)

作者:李白(唐)

海客谈瀛洲(2),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3)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4)。

天台(5)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6)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7)。

谢公(8)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9),身登青云梯。

半壁(10)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11)

熊咆龙吟殷岩泉(12),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13),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14),訇然中开。

青冥(15)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16)。

霓为衣兮风为马(17),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18),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19)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20)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21)

安能摧眉折腰(22)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释

(1).殷璠《河岳英灵集》收此诗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后世版本或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诸公》,或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或作《别东鲁诸公》。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县东五十里,东接天台山。传说曾有登此山者听到天姥(老妇)歌谣之声,故名。

(2).海客:浪迹海上之人。瀛洲:传说中的东海仙山。《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微茫:隐约迷茫、模糊不清的样子。信:实在。难求:难以寻访。

(3).越:指今浙江一带。明灭:时明时暗。

(4).拔:超越。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为天台山的南门,土色皆赤。

(5).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十道山川考》:"天台山在台州天台县北十里,高万八千丈,周旋八百里,其山八重,四面如一。"四万八千丈:形容天台山很高,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并非实数。此:指天姥山。两句意为:巍然高耸的天台山同天姥山一比,好像矮了一截。

(6).之:天姥山及其传说。镜湖:又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县南。

(7).剡溪:水名,在今浙江嵊县南,曹娥江上游。

(8).谢公:指谢灵运,南朝刘宋时期的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曾任永嘉太守,后移居会稽。他游览天姥山时曾在剡溪住过,所作《登临海峤》诗有"瞑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之句。渌水:清水。

(9).谢公屐:指谢灵运游山时穿的一种特制木鞋,鞋底下安着活动的锯齿,上山时抽去前齿,下山时抽去后齿。青云梯:形容高耸入云的山路。

(10).半壁:半山腰。天鸡:《述异记》卷下:"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之鸡皆随之鸣。

(11).暝:黄昏。

(12).熊咆两句可解为:熊咆龙吟,震荡着山山水水,使深林和山峰都惊惧战栗。也可解为:在这样熊咆龙吟的山林中,人的心灵被震惊了。殷:充满。

(13).列缺:闪电。

(14).洞天:神仙所居的洞府,意谓洞中别有天地。石扉:即石门。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15).青冥:青天。金银台:神仙所居之处。《史记?封禅书》载:据到过蓬莱仙境的人说,那?quot;黄金银为宫阙"。

(16).金银台: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17).霓为衣句:屈原《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傅玄《吴楚歌》:"云为车兮风为马"。

(18).虎鼓瑟兮:猛虎弹瑟,鸾鸟挽车。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如麻:形容很多。

(19).忽魂悸两:从梦中惊醒,长叹不已。

(20).惟觉句:梦醒后只剩下眼前的枕席,刚才梦中的烟霞美景都已消失。

(21).君:指东鲁友人。且放句:我且把白鹿放养在青山上,欲远行时就骑它去访问名山。

(22).折腰:陶渊明曾叹“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校本: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作《别东鲁诸公》)⑴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⑵。

越人语天姥⑶,云霓明灭或可睹⑷。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⑸。

天台四万八千丈⑹,对此欲倒东南倾⑺。

我欲因之梦吴越⑻,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⑼。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⑽。

脚着谢公屐⑾,身登青云梯⑿。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⒀,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⒁,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⒂,訇然中开⒃。

青冥浩荡不见底⒄,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⒅,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⒆。

虎鼓瑟兮鸾回车⒇,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21,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22,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还23?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24。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25不得开心颜26!

〔 校 〕

⑴题,《英灵》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⑵“烟涛”句,《英灵》作“烟波微茫不易求”。王本“微茫”:“一作弥漫。”

⑶语,《古诗笺》作“道”。王本注:“一作道。”

⑷或,王本注:“一作安。”或可,《英灵》作“如何”。

⑸拔,王本注:“一作枝。”

⑹台,《英灵》作“姥”。四,《别裁》作“一”。王本注:“当作一。”

⑺欲,《英灵》作“绝”。王本注:“一作绝。”

⑻因之,《英灵》作“冥搜”。王本注:“一作冥搜。”

⑼至,《英灵》、《古诗笺》均作“到”。

⑽渌,《英灵》、《品汇》均作“绿”。

⑾着,《英灵》作“穿”。

⑿身,《英灵》作“明”。

⒀转,《别裁》作“壑”。

⒁云,《英灵》作“枫”。王本注:“一作枫。”

⒂扇,《英灵》、《古诗笺》均作“扉”。王本注:“一作扉。”

⒃中,《英灵》前多一“而”字。王本注:“一作而。”

⒄浩荡,《英灵》作“蒙鸿”。

⒅衣,《英灵》作“裳”。风,王本注:“缪本作凤。”

⒆之,《英灵》作“中”。

⒇瑟,《英灵》作“琴”。?

21以魄动,《英灵》作“兮目?”。?而,《英灵》作“兮”。?

22亦如此,《英灵》作“皆如是”。?

23时,《英灵》、《古诗笺》、王本、《别裁》均作“兮”。王本注:“萧本作时。”?

24须行即骑访,《英灵》作“欲行即骑向”。?

25“使我”句,《英灵》作“暂乐酒色凋朱颜”,注:“一作使我不得开心颜。”

26得,《品汇》作“能”。

译文:

来往于海上的人谈起仙人居住的瀛洲,烟雾,波涛迷茫无际,实在难以寻求。越地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时隐时现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盖过赤城山。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西倾斜拜倒一样。我根据它梦游到了吴越,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水荡漾,猿猴清啼。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像青云梯一样险峻的石梯。半山腰就看见了海上的日出,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倚石欣赏迷人的山花忽然天色已经昏暗。熊咆龙吟震动了山岩清泉,茂密的森林为之战栗,层层山峰为之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神仙洞府的石门,訇然一声从中间裂开。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台。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凤拉车。仙人门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惊魂动魄,恍惚间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的绮丽仙境已经消失。人世间的欢乐也不过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水一去不复返。与君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川大山。我岂能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像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五载(746),李白离开长安的第三年。此时他准备离开东鲁南下吴越,与东鲁朋友告别时写下了这首留别诗。全诗构思奇特,想像丰富,语言夸张多变,美丽流畅。通过梦境的描绘,刻画出想象中的天姥山奇丽明媚的景象,也隐喻了自己不能实现政治理想、怀才不遇的悲愤和执着追求光明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独立不羁,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格精神。《李太白诗醇》引谢叠山语:"此太白避乱鲁中而留别之作,然以游仙为是,以游宦为非,盖出于不得已之情"。唐汝询《唐诗解》云:"将之天姥,托言梦游以见世事皆虚幻也。……乃知世间行乐,亦如此梦耳。古来万事,亦岂有在者乎?皆如流水之不返矣。"

关于此诗写作时间及意旨,也有不同说法。如陈沆《诗比兴笺》卷三:"此篇即屈子《远游》之旨,亦即太白《梁甫吟》……之旨也。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

全诗雄奇豪放,瑰丽飘逸,是诗人继承屈原《离骚》、《九歌》风格的一首浪漫主义的优秀诗篇。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云:"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唐宋诗醇》卷六:"七言歌行,本出楚骚、乐府,至于太白,然后穷极笔力,优入圣城。昔人谓其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咏之使人飘扬欲仙。而尤推其《天姥吟》、《远别离》等篇,以为虽子美不能道。盖其才横绝一世,故兴会标举,非学可及,正不必执此谓子美不能及也。此篇夭矫离奇,不可方物,然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相生,丝毫不乱"。

这是一首描写梦游天姥山的诗,杂用四、五、六、七言句,句法错落有致。转韵至 十二次之多。或两句一韵,或三句一韵,或四句一韵,或五句一韵。韵法亦变化多端, 或逐句押韵,或隔句押韵。这是李白的典型作品。因为全诗以七言句为主,故一般选本 都编入七言古诗或七言歌行类。

诗题据《河岳英灵集》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近代版本都已省作“梦游天 姥吟留别”。前者说明是“别东鲁诸公”,可知是在离开齐鲁,正要南游淮泗的时期所 作。当时听到有人夸赞越中(今浙东)天姥山风景之奇,因而中心向往,居然梦到天姥 山去游览了一番,醒来就写出了这首诗,并且把它作为向东鲁几位朋友的告别辞。诗的 内容是“梦游天姥山”,诗的作用是“留别”。要了解这首诗,必须把它的内容和作用 联系起来;为什么作者要把一首记梦诗作为告别辞?这首诗与告别朋友的思想感情有什 么关系?

因为韵法与思想程序有参差,这首诗不宜按韵法来分段。现在我们按思想程序把它 分成三段:第一段是开头四韵十句,这是全诗的引言。第二段从“湖月照我影”到“失 向来之烟霞”共五韵二十八句。这是全诗的主体,描写整个梦境,直到梦醒。以下是第 三段,二韵七句,叙述梦游之后的感想,总结了这个梦,作为向东鲁朋友告别的话。 李白在好几首诗中,向往于蓬莱仙界,希望炼成金丹,吞服之后,飘然成仙,跨鹤 骑鹿,远离人世,遨游于神仙洞府。但在这首诗中,一开头就否定了瀛洲仙岛的存在。 他说:航海客人谈到瀛洲仙岛,都说是在渺茫的烟波之中,实在是难以找得到的地方。 可是,越人谈起天姥山,尽管它是隐现于云霓明灭之中,却是有可能看见的。这四句是 全诗的引言,说明作此诗的最初动机。“瀛洲”只是用来作为陪衬,但却无意中说出了 作者对炼丹修仙的真正认识。“信难求”这个“信”字用得十分坚决,根本否定了海外 仙山的存在,也从而否定了求仙的可能性。然则,李白的一切游仙诗,可知都不是出于 他的本心。连同其他一切歌咏酒和女人的诗,都是他的浪漫主义的外衣。杜甫怀念李白 的诗说:“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见》)已把 李白当时的情况告诉我们了。他是“佯狂”,装疯疯癫癫。他这种伪装行为,在杜甫 看来,是很可哀怜的。因为杜甫知道他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下面更明白说出“世人皆 欲杀”,这也不是一般的夸张写法。可以想见,当时一定有许多人憎恶或妒忌李白,或 者是李白得罪了不少人,而杜甫呢,他是李白的朋友,他对李白的行为即使不很赞同, 但对李白的天才却是佩服的,所以他说“吾意独怜才”。 第三韵四句是概括越人所说天姥山的高峻。它高过五岳,掩蔽赤城。赤城是天台山 的别名。天台山已经很高了,对着天姥山,却好像向东南倾倒的样子。四万八千丈,当 然是艺术夸张,珠穆朗玛峰也只有八千八百四十多公尺高,因为听了越人的宣传,我就 想去看看。谁知当夜就在梦中飞渡镜湖(在今绍兴),再东南行,到达了天姥山。“吴 越”在此句中,用的是复词偏义,主要是“梦越”,为了凑成一句七言诗,加了一个 “吴”字。3hj.cnL\*R%l3|.l? `E N1p,T

第二段,全诗的主体,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所见所遇。文辞光怪离奇,显然是继承了 楚辞的艺术传统。作者告诉我们:他飞过镜湖,到了剡溪(今嵊县),看到了南朝大诗 人谢灵运游宿过的地方。湖泊里有渌波荡漾,山林中有猿啼清哀。他也仿效谢灵运,脚 下趿着为游山而特制的木屐,登上了高山①,迷。从此一路过去,到了天姥山。走在半 峰上,就看到海中日出,又听到天鸡的啼声。经过了许多崎岖曲折的山路之后,正在迷 途之间,天色忽已暝暮。这时听到的是像熊咆龙吟的瀑布之声,看到的是雨云和烟水。 这种深山幽谷中的夜景,别说旅客为之惊心动魄,就是林木和峰峦,也要觉得战栗。这 时候,忽然又遇到了奇迹,崖壁上的石门开了。其中别有一个天地,别有一群人物。他 看到许多霓裳风马的“云之君”和鸾凤驾车、虎豹奏乐的“仙之人”,不觉吓了一跳, 蓦然醒来,只看到自己的枕席;而刚才所见的一切云山景物都消失了。

①谢灵运游山,把他的木屐改装了一下,上山时去其前齿,下山时去其后齿,当时称为谢公屐。

“云之君”是神,“仙之人”是仙人,合起来就是神仙。李白爱好修道求仙,为什 么遇到这许多神仙,非但并不高兴,反而惊慌起来呢?这一惊慌,使他的游兴大受打击, 在惊醒之后,便勾引起深深的感慨,甚至长叹起来。于是接下去产生了第三段。

就全篇诗意来看,第三段才是真正的主体,因为作者把主题思想放在这一段里。但 是在这第三段的七句中,我们可以找到两个概念。一个是“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 东流水”。意思是说:人世间一切快乐的事都像做了一个美梦,一下子像水一般流失了。 这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对人生的态度是虚无主义的。另一个概念是“安能摧眉折腰事 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个不为权贵所屈的诗人,从趋炎附势的社会中脱逃出 来以后的誓言,它反映一种积极的世界观,一种反抗精神。这两种思想显然是不同路, 甚至是相反的,然而作者却把它们写在一起。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到底哪一个是作者 的主题呢? 当然,从来没有一个读者只看见作者这一个思想而无视于另一个思想。但在二者的 轻重之间,或说因果之间,看法稍有不同,就可能从这首诗得到不同的体会。作《唐诗 解》的唐汝询是偏重于前一种思想的。他说: 将之天姥,托言梦游以见世事皆虚幻也。……于是魂魄动而惊起,乃叹曰:“此枕 席间岂复有向来之烟霞哉?”乃知世间行乐,亦如此梦耳。古来万事,亦岂有在者乎? 皆如流水之不返矣。我今别君而去,未知何时可还。且放白鹿于山间,归而乘之以遍访 名山,安能屈身权贵,使不得豁我之襟怀乎? 这样***,就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消极的世界观而不屑阿附权贵,因为这也是一种 虚幻的事情。

诗中所谓“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个“此”字,就应当体会为上面二句所 表现的梦境空虚。 作《诗比兴笺》的陈沆提出了另一种解释。他偏重在后一种思想: 此篇即屈子《远游》之旨,亦即太白《梁甫吟》“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 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 阍者怒”之旨也。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题曰 “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 这样***,情况就不同了。它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积极的世界观,揭发和控诉了明 皇宫中充满着忌才害贤的小人,使他来不及有所作为,就被排挤出来。他回忆在宫廷中 的生活,简直像个恶梦,至今心有余悸。于是“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一句就应当了解为 指宫廷中的快乐生活,也像恶梦一样,只会使人心悸。作者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 弃一切,对“古来万事”都有空虚之感。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为了维护自己的心灵, 宁可从此骑鹿游山,决不再低眉折腰去讨好权贵们了。 我同意陈沆的***。把第二段诗句仔细体会一下,可知作者所要表达的不是梦境的 虚幻,而是梦境的可怕。游天姥山是一个可怕的梦;在皇帝宫中做翰林供奉,也是一个 可怕的梦。如果说作者主题是描写梦境的虚幻,那又与“摧眉”句有什么关系?依照唐 汝询的***,这第二段的创作方法是单纯的赋,依照陈沆的***,却是“赋而比也”。

陈沆引用李白另一首诗《梁甫吟》来作旁证,确实也看得出这两首诗的描写方法及 意境都有相似之处。李白有许多留别诗,屡次流露出他被放逐的愤慨。把这些诗联系起 来看,更可以肯定游天姥山是游皇宫的比喻。有一首《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的五言古 诗,就紧接编在《梦游天姥山》之后。曹与鲁是邻境,前诗留别东鲁诸公,后诗留别曹 南群官,可知是作于同一时期。这首诗开头说自己早年修道求仙,后来碰上运气,供奉内廷。有过一些建议,很少被用,只得辞官回家。下文说:“仙宫两无从,人间久摧 藏。”这是明白地说学道做官都失败了,只落得在民间没落和流浪。《梦游天姥山》开头二句是说求仙“无从”,其次二句是说进宫或有希望。此下描写天姥山景色一大段, 实质是描写宫廷。结论是宫廷里也“无从”存身。“仙宫两无从”这一句可以说就是《梦游天姥山》的主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全部内容和诗意

住房公积金可以提取。办理公积金提取,需提前到指定银行申领公积金联名卡,提取的公积金将直接转***名卡储蓄账户中。公积金部分提取是指公积金的缴存人按照公积金部分提取的要求,申办公积金的部分提取。最高可提取额为账户总金额减10元。

扩展资料:

提取流程

(一)由公积金中心核准的提取

除外市户口职工离职、职工离退休两种提取类型外,其他类型的提取均需经公积金管理中心审核后才可到银行办理提取手续,办理程序如下:

1、提交相关证件,经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或办事处审核盖章。

2、持经市公积金管理中心或办事处审核盖章的《住房公积金提取单》、住房公积金专用存折或公积金联名卡和有效等到相关银行住房公积金业务经办网点办理提取。

(二)委托银行审核的提取

非本市户口职工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和离、退休职工提取已全部委托建设银行审核,申请人提交单位出具的辞职证明(非本市户口职工离职)、离退休证、等可直接到本市相关银行住房公积金业务经办网点办理提取。

(三)公积金委托提取还贷业务(即按月自动划扣)

办理了本市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住房公积金业务的借款人及其配偶,可申请办理公积金委托提取住房业务。此业务必须本人持相关资料到公积金中心或办事处审批办理,不可委托他人代办。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公积金提取

您最喜欢的中国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详解

《梦游天姥吟留别》(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1) (一作《别东鲁诸公》)

作者:李白(唐)

海客谈瀛洲(2),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3)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4)。

天台(5)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6)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7)。

谢公(8)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9),身登青云梯。

半壁(10)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11)

熊咆龙吟殷岩泉(12),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13),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14),訇然中开。

青冥(15)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16)。

霓为衣兮风为马(17),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18),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19)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20)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21)

安能摧眉折腰(22)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释

(1).殷璠《河岳英灵集》收此诗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后世版本或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诸公》,或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或作《别东鲁诸公》。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县东五十里,东接天台山。传说曾有登此山者听到天姥(老妇)歌谣之声,故名。

(2).海客:浪迹海上之人。瀛洲:传说中的东海仙山。《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实在。难求:难以寻访。

(3).越:指今浙江一带。明灭:时明时暗。

(4).拔:超出。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为天台山的南门,土色皆赤。

(5).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十道山川考》:"天台山在台州天台县北十里,高万八千丈,周旋八百里,其山八重,四面如一。"四万八千丈:形容天台山很高,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并非实数。此:指天姥山。两句意为:巍然高耸的天台山同天姥山一比,好像矮了一截。

(6).之:天姥山及其传说。镜湖:又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县南。

(7).剡溪:水名,在今浙江嵊县南,曹娥江上游。

(8).谢公:指谢灵运,南朝刘宋时期的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曾任永嘉太守,后移居会稽。他游览天姥山时曾在剡溪住过,所作《登临海峤》诗有"瞑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之句。渌水:清水。

(9).谢公屐:指谢灵运游山时穿的一种特制木鞋,鞋底下安着活动的锯齿,上山时抽去前齿,下山时抽去后齿。青云梯:形容高耸入云的山路。

(10).半壁:半山腰。天鸡:《述异记》卷下:"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之鸡皆随之鸣。

(11).暝:黄昏。

(12).熊咆两句可解为:熊咆龙吟,震荡着山山水水,使深林和山峰都惊惧战栗。也可解为:在这样熊咆龙吟的山林中,人的心灵被震惊了。殷:这里作动词,震响。

(13).列缺:闪电。

(14).洞天:神仙所居的洞府,意谓洞中别有天地。石扉:即石门。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15).青冥:青天。金银台:神仙所居之处。《史记?封禅书》载:据到过蓬莱仙境的人说,那?quot;黄金银为宫阙"。

(16).金银台: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17).霓为衣句:屈原《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傅玄《吴楚歌》:"云为车兮风为马"。

(18).虎鼓瑟兮:猛虎弹瑟,鸾鸟挽车。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如麻:形容很多。

(19).忽魂悸两:从梦中惊醒,长叹不已。

(20).惟觉句:梦醒后只剩下眼前的枕席,刚才梦中的烟霞美景都已消失。

(21).君:指东鲁友人。且放句:我且把白鹿放养在青山上,欲远行时就骑它去访问名山。

(22).折腰:陶渊明曾叹“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题解]

--------------------------------------------------------------------------------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像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五载(746),李白离开长安的第三年。此时他准备离开东鲁南下吴越,与东鲁朋友告别时写下了这首留别诗。全诗构思奇特,想像丰富,语言夸张多变,美丽流畅。通过梦境的描绘,刻画出想象中的天姥山奇丽明媚的景象,也隐喻了自己不能实现政治理想、怀才不遇的悲愤和执着追求光明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独立不羁,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格精神。《李太白诗醇》引谢叠山语:"此太白避乱鲁中而留别之作,然以游仙为是,以游宦为非,盖出于不得已之情"。唐汝询《唐诗解》云:"将之天姥,托言梦游以见世事皆虚幻也。……乃知世间行乐,亦如此梦耳。古来万事,亦岂有在者乎?皆如流水之不返矣。"

关于此诗写作时间及意旨,也有不同说法。如陈沆《诗比兴笺》卷三:"此篇即屈子《远游》之旨,亦即太白《梁甫吟》……之旨也。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

全诗雄奇豪放,瑰丽飘逸,是诗人继承屈原《离骚》、《九歌》风格的一首浪漫主义的优秀诗篇。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云:"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唐宋诗醇》卷六:"七言歌行,本出楚骚、乐府,至于太白,然后穷极笔力,优入圣城。昔人谓其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咏之使人飘扬欲仙。而尤推其《天姥吟》、《远别离》等篇,以为虽子美不能道。盖其才横绝一世,故兴会标举,非学可及,正不必执此谓子美不能及也。此篇夭矫离奇,不可方物,然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相生,丝毫不乱"。

这是一首描写梦游天姥山的诗,杂用四、五、六、七言句,句法错落有致。转韵至 十二次之多。或两句一韵,或三句一韵,或四句一韵,或五句一韵。韵法亦变化多端, 或逐句押韵,或隔句押韵。这是李白的典型作品。因为全诗以七言句为主,故一般选本 都编入七言古诗或七言歌行类。

诗题据《河岳英灵集》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近代版本都已省作“梦游天 姥吟留别”。前者说明是“别东鲁诸公”,可知是在离开齐鲁,正要南游淮泗的时期所 作。当时听到有人夸赞越中(今浙东)天姥山风景之奇,因而中心向往,居然梦到天姥 山去游览了一番,醒来就写出了这首诗,并且把它作为向东鲁几位朋友的告别辞。诗的 内容是“梦游天姥山”,诗的作用是“留别”。要了解这首诗,必须把它的内容和作用 联系起来;为什么作者要把一首记梦诗作为告别辞?这首诗与告别朋友的思想感情有什 么关系?

因为韵法与思想程序有参差,这首诗不宜按韵法来分段。现在我们按思想程序把它 分成三段:第一段是开头四韵十句,这是全诗的引言。第二段从“湖月照我影”到“失 向来之烟霞”共五韵二十八句。这是全诗的主体,描写整个梦境,直到梦醒。以下是第 三段,二韵七句,叙述梦游之后的感想,总结了这个梦,作为向东鲁朋友告别的话。 李白在好几首诗中,向往于蓬莱仙界,希望炼成金丹,吞服之后,飘然成仙,跨鹤 骑鹿,远离人世,遨游于神仙洞府。但在这首诗中,一开头就否定了瀛洲仙岛的存在。 他说:航海客人谈到瀛洲仙岛,都说是在渺茫的烟波之中,实在是难以找得到的地方。 可是,越人谈起天姥山,尽管它是隐现于云霓明灭之中,却是有可能看见的。这四句是 全诗的引言,说明作此诗的最初动机。“瀛洲”只是用来作为陪衬,但却无意中说出了 作者对炼丹修仙的真正认识。“信难求”这个“信”字用得十分坚决,根本否定了海外 仙山的存在,也从而否定了求仙的可能性。然则,李白的一切游仙诗,可知都不是出于 他的本心。连同其他一切歌咏酒和女人的诗,都是他的浪漫主义的外衣。杜甫怀念李白 的诗说:“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见》)已把 李白当时的情况告诉我们了。他是“佯狂”,装疯疯癫癫。他这种伪装行为,在杜甫 看来,是很可哀怜的。因为杜甫知道他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下面更明白说出“世人皆 欲杀”,这也不是一般的夸张写法。可以想见,当时一定有许多人憎恶或妒忌李白,或 者是李白得罪了不少人,而杜甫呢,他是李白的朋友,他对李白的行为即使不很赞同, 但对李白的天才却是佩服的,所以他说“吾意独怜才”。 第三韵四句是概括越人所说天姥山的高峻。它高过五岳,掩蔽赤城。赤城是天台山 的别名。天台山已经很高了,对着天姥山,却好像向东南倾倒的样子。四万八千丈,当 然是艺术夸张,珠穆朗玛峰也只有八千八百四十多公尺高,因为听了越人的宣传,我就 想去看看。谁知当夜就在梦中飞渡镜湖(在今绍兴),再东南行,到达了天姥山。“吴 越”在此句中,用的是复词偏义,主要是“梦越”,为了凑成一句七言诗,加了一个 “吴”字。3hj.cnL\*R%l3|.l? `E N1p,T

第二段,全诗的主体,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所见所遇。文辞光怪离奇,显然是继承了 楚辞的艺术传统。作者告诉我们:他飞过镜湖,到了剡溪(今嵊县),看到了南朝大诗 人谢灵运游宿过的地方。湖泊里有渌波荡漾,山林中有猿啼清哀。他也仿效谢灵运,脚 下趿着为游山而特制的木屐,登上了高山①,迷。从此一路过去,到了天姥山。走在半 峰上,就看到海中日出,又听到天鸡的啼声。经过了许多崎岖曲折的山路之后,正在迷 途之间,天色忽已暝暮。这时听到的是像熊咆龙吟的瀑布之声,看到的是雨云和烟水。 这种深山幽谷中的夜景,别说旅客为之惊心动魄,就是林木和峰峦,也要觉得战栗。这 时候,忽然又遇到了奇迹,崖壁上的石门开了。其中别有一个天地,别有一群人物。他 看到许多霓裳风马的“云之君”和鸾凤驾车、虎豹奏乐的“仙之人”,不觉吓了一跳, 蓦然醒来,只看到自己的枕席;而刚才所见的一切云山景物都消失了。

①谢灵运游山,把他的木屐改装了一下,上山时去其前齿,下山时去其后齿,当时称为谢公屐。

“云之君”是神,“仙之人”是仙人,合起来就是神仙。李白爱好修道求仙,为什 么遇到这许多神仙,非但并不高兴,反而惊慌起来呢?这一惊慌,使他的游兴大受打击, 在惊醒之后,便勾引起深深的感慨,甚至长叹起来。于是接下去产生了第三段。

就全篇诗意来看,第三段才是真正的主体,因为作者把主题思想放在这一段里。但 是在这第三段的七句中,我们可以找到两个概念。一个是“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 东流水”。意思是说:人世间一切快乐的事都像做了一个美梦,一下子像水一般流失了。 这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对人生的态度是虚无主义的。另一个概念是“安能摧眉折腰事 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个不为权贵所屈的诗人,从趋炎附势的社会中脱逃出 来以后的誓言,它反映一种积极的世界观,一种反抗精神。这两种思想显然是不同路, 甚至是相反的,然而作者却把它们写在一起。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到底哪一个是作者 的主题呢? 当然,从来没有一个读者只看见作者这一个思想而无视于另一个思想。但在二者的 轻重之间,或说因果之间,看法稍有不同,就可能从这首诗得到不同的体会。作《唐诗 解》的唐汝询是偏重于前一种思想的。他说: 将之天姥,托言梦游以见世事皆虚幻也。……于是魂魄动而惊起,乃叹曰:“此枕 席间岂复有向来之烟霞哉?”乃知世间行乐,亦如此梦耳。古来万事,亦岂有在者乎? 皆如流水之不返矣。我今别君而去,未知何时可还。且放白鹿于山间,归而乘之以遍访 名山,安能屈身权贵,使不得豁我之襟怀乎? 这样***,就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消极的世界观而不屑阿附权贵,因为这也是一种 虚幻的事情。

诗中所谓“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个“此”字,就应当体会为上面二句所 表现的梦境空虚。 作《诗比兴笺》的陈沆提出了另一种解释。他偏重在后一种思想: 此篇即屈子《远游》之旨,亦即太白《梁甫吟》“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 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 阍者怒”之旨也。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题曰 “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 这样***,情况就不同了。它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积极的世界观,揭发和控诉了明 皇宫中充满着忌才害贤的小人,使他来不及有所作为,就被排挤出来。他回忆在宫廷中 的生活,简直像个恶梦,至今心有余悸。于是“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一句就应当了解为 指宫廷中的快乐生活,也像恶梦一样,只会使人心悸。作者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 弃一切,对“古来万事”都有空虚之感。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为了维护自己的心灵, 宁可从此骑鹿游山,决不再低眉折腰去讨好权贵们了。 我同意陈沆的***。把第二段诗句仔细体会一下,可知作者所要表达的不是梦境的 虚幻,而是梦境的可怕。游天姥山是一个可怕的梦;在皇帝宫中做翰林供奉,也是一个 可怕的梦。如果说作者主题是描写梦境的虚幻,那又与“摧眉”句有什么关系?依照唐 汝询的***,这第二段的创作方法是单纯的赋,依照陈沆的***,却是“赋而比也”。

陈沆引用李白另一首诗《梁甫吟》来作旁证,确实也看得出这两首诗的描写方法及 意境都有相似之处。李白有许多留别诗,屡次流露出他被放逐的愤慨。把这些诗联系起 来看,更可以肯定游天姥山是游皇宫的比喻。有一首《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的五言古 诗,就紧接编在《梦游天姥山》之后。曹与鲁是邻境,前诗留别东鲁诸公,后诗留别曹 南群官,可知是作于同一时期。这首诗开头说自己早年修道求仙,后来碰上运气,供奉内廷。有过一些建议,很少被用,只得辞官回家。下文说:“仙宫两无从,人间久摧 藏。”这是明白地说学道做官都失败了,只落得在民间没落和流浪。《梦游天姥山》开头二句是说求仙“无从”,其次二句是说进宫或有希望。此下描写天姥山景色一大段, 实质是描写宫廷。结论是宫廷里也“无从”存身。“仙宫两无从”这一句可以说就是《梦游天姥山》的主题。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白 (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又称为“诗仙”。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 江油)。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和***,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百泉故址最佳游玩时间是什么时候

梦游天姥吟留别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古 类别:游仙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释

瀛州:传说中的海上三座神仙山之一,另两座名蓬莱、方丈。天姥:山名,在今浙江省新昌县东。赤城: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天台山的南面。镜湖:又名鉴湖,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剡溪:水名,在今浙江省嵊县南。谢公屐:谢公,南朝诗人谢灵运。据《南史·谢灵运传》记载,他“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目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金银台:指神仙居所。白鹿:传说中神仙所骑的神兽。

简析:

李白在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准备由东鲁(今山东省南部)南游越中时,写了这首向朋友们表白自己心情的诗。全诗既写梦境,也写现实,构思缜密,极富想象,将神话传说和实境奇幻地交织在一起。这是诗人迭遭失意后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觉得只有梦境才更值得流连;然而梦总是要醒的,一旦接触到现实,只能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呼喊。全诗兴到笔随,酣畅淋漓地倾泻感情,完全不受形式的束缚,只有李白这样的伟大诗人才有如此磅礴的气势。这首诗又题作《别东鲁诸公》。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注〕①《秋下荆门》。②据《南史·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止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

(乔象钟)

天姥山,在浙江嵊县新昌县内,传说登山的人曾经听到仙人天姥的歌声,因此得名 。《梦游天姥吟留别》,或称《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亦称《别东鲁诸公》。天宝元年(742)秋天,李白被唐玄宗召入京都长安 ,待诏翰林,实际上除了应制作诗、“多陪侍从之游”外,别无他事可作,更无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对这种无聊的御用文人生活,李白日渐厌倦,同时,因为诗人蔑视权贵,不断遭受排挤与诽谤。面对***的朝廷,李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但报国无望,而且有祸患将至。在自知难为朝廷亲近所容的情况下,诗人就于天宝三年三月上书奏请还乡。玄宗以其“非廊庙器 ”,乃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李白回到第二故乡东鲁,心中悲愤难平。次年(745),他决定南游,临行时,赋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留赠东鲁友人。这是一首纪梦诗,也是一首浪漫的游仙诗。李白堪称我国古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浪漫的笔调抒写了梦中漫游天姥山的迷人境界,景象瑰丽,亦真亦幻,光怪陆离,变化莫测,充满了热烈奔放的和富于幻想的气魄,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也表达了诗人愤世嫉俗、不满黑暗现实、蔑视封建权贵的反抗精神,抒发了诗人渴望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心情。

全诗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从“海客谈瀛洲”到“对此欲倒东南倾”,写传说中天姥山峻峭雄奇的非凡气势和自己对它的向往之心。这是引起梦游的动因。大意是说,海外来客谈论瀛洲仙山的美妙景致,实在令人神往,只是难以追寻。而浙江人所谈的天姥山那时明时暗、扑朔迷离的云霞却是可能看见的。天姥山高耸入云,横贯天际,气势简直超出了五岳而盖压赤城山。与天姥山毗邻的天台山高达四万八千丈,但与天姥山的雄奇壮观相比,它也显得矮小卑微,象要倾倒在天姥山的东南脚一样。“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二句,这是诗人惯用的一种反衬手法——瀛洲“信难求 ”,而天姥山却如此奇伟壮观、真实可睹 ,“云霓明灭”中也颇有仙山风姿,因此漫游天姥山,就更成为诗人梦寐以求的事了。实际上天姥山虽是越东的灵秀之地,其高大雄伟的程度却远逊于五岳,就是和天台山相比,很难相提并论。然而在李白的笔下,它却伟岸盖于群峰,这是诗人的感情因素在起作用。诗人的真正意图,并不在于再现一个真实的天姥山,而是发挥想象表现梦幻的美好和现实的差距。

第二层次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到“仙之人兮列如麻 ”,为梦游天姥的全过程,是全诗情节内容的主体。可分三层。第一层(“ 我欲因之梦吴越”八句)写进入梦境和梦游的路线。经镜湖,到剡溪,沿着谢灵运登山的足迹,登上“青云梯”,湖月照影,“渌水荡漾”则更显出大自然的美好。第二层(“半壁见海日”之句)写山中所见所闻。先写天姥山的高且奇:在半山腰可以看到从大海中喷薄而出的一轮朝阳,耳畔又响起天鸡那美妙动听的啼鸣。接着写山的深且远:山路是千岩万转崎岖险峻的,而烂漫的山花又如此迷人,使人留连忘返,倚石稍憩,不觉天色已晚。暮色之中,熊的咆哮,龙的鸣叫,象惊雷一样在岩泉山谷间隆隆作响 ,使密林为之战栗,峰峦为之惊悚。第三层(“云青青兮欲雨 ”十二句)进入游仙境界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是写诗人梦入仙境时的气氛 :云雾迷蒙,水烟缭绕,电闪雷鸣,山峦欲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洞天,是道家对神仙的居所的称呼,此句意为神仙居所的石门轰然一声裂开 ,“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意思是:青色的天空广阔无边,太阳和明月照耀着神仙居住的镶金镂银的楼台,云神穿着霓虹作的衣服乘着马纷纷从天而降 ,此时,“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虎为云神鼓瑟 ,凤凰为云神驾车,群仙密密麻麻地列队迎候诗人的到来。仙境对诗人的如此器重,与现实中诗人的遭谗被遣形成何等鲜明的对照呵!仙界愈是重才思贤,就愈显示出现实中权贵小人的嫉贤妒能,排斥异己,为诗歌结尾的激愤之情的抒发埋了伏笔。

第三层次从“忽魂悸以魄动”到结尾,写梦醒后的感慨。游仙美梦在***陡然幻灭,这与李白的被诏被遣的经历正相似!君王对文人才士招之即来呼之即去,人们的荣辱都仿佛过眼云烟,因此李白才从梦境的幻灭中引发出“ 古来万事东流水”的“人生如梦”的感慨,其中凝聚了诗人多少深沉的失意,写到此处,诗人并不就此搁笔,继而又掀起更加撼人心魄的感情波澜 ,“且放白鹿青崖间”,表示他将放弃黑暗仕途,回到大自然中。向山光水色去寻找灵魂的慰藉。他逃离现实而纵情山水,正说明他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的内心苦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豪气十足的名句,则是苦闷到极点后胸中愤懑岩浆的总喷发,它表明了李白对封建权贵永不妥协的反抗精神 ,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对当时上流社会中污秽、庸俗、丑恶现象的鄙视和厌弃。《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它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熔优美离奇神话传说、强烈的夸张与高度的想象等艺术手法于一炉,创造了离奇瑰美的艺境。

诗歌一开始就以瀛洲仙山为楔子和陪衬,令人对天姥产生亲近和向往之情。接着,诗人又以极度夸张的语言描写了天姥的奇岸伟峻:“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通过如此的夸张状写,从而就使天姥山变成了超现实的独特的艺术形象,为其后的梦游渲染了气氛。第二段中的梦游,由传说和神话故事加上诗人惊人的想象力而成 。特别是“天鸡”啼鸣、“熊咆龙吟”、“洞天石扉”、“金银台”、“云之君”、“虎鼓瑟”、“鸾回车”、“白鹿”等神话传说和惊人想象的结合 ,妙不可言。夸张、想象和神话传说水融,使诗中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倜傥潇洒、傲岸不羁,增强了全诗的浪漫主义色彩。这首诗句式参差错落,语言抑扬顿挫,富于音乐节奏感。全诗句式从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直至九言,风、骚、骈、赋、散各体俱备,运用自如,变化多姿,不拘一格。这首诗的用韵也颇讲究,全诗所用十二韵,音韵平仄错落有致,表现了诗人感情的起伏变化,更易使读者与之产生共鸣。

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 ,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 ”,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 。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 ,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 。“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 ,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 ,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 ”,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百泉故址最佳时间:全年

隋、唐百泉县城和百泉寺遗址,座落在彭阳县城西南10.2公里处的沟口乡陶家海子。

故址翠山掩映,杨柳蔽日,碧草茵茵,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在青翠欲滴的绿荫下,数十条清溪细流穿绕犹如巨幅绿毡般的草地,潺潺有声。夏日避暑于此,凉爽无比。每当拂晓晨雾茫茫之际,举目仰望那天空低垂的一轮明月,显得格外妩媚,远山诸峰笼罩着淡淡的烟岚,恰似蒙着一层轻纱,时隐时现。月光、水色、山景同古城古寺融为一体,构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卷。午后,天空白云袅袅,林中百鸟歌舞喧天,无论是对弈林中,还是垂钓溪畔;是漫步林荫道中,还是沐浴于碧波池内,皆令人心旷神怡,超然脱俗。

位于古阳晋川的古城古寺,昔为经西要道,塞外甲秀,在沧桑演变中,屡遭战火摧残。明代后,这座建造宏伟的古建筑群渐渐被湮没。如今,古城古寺内仅存碧砖璃瓦和残垣断壁。近年来,在百泉寺遗址上兴建了几座庙宇,佛事复兴。

百泉寺背靠帽儿尖山,西临海子,左右有两条犹如巨龙的苍山环抱,四周郁郁葱葱的杨柳榆槐成荫。百泉水库象一面闪闪发光的宝镜,将百泉寺倒映其内,形似青狮饮水于清泉。深秋身临其境,目睹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胜景,既有江南山青水秀之佳丽,又有北国雄狮赏月之壮观。

阳春三月走在古寺的林荫道中,顿失凡尘,忽觉神游迷离,耳闻百鸟歌呜,目睹牧童呜笛牛背,不止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桃李竞放,百花争艳,而另有一种不可言传的意境。

百泉故址门票是多少

译文

来往于海上的人谈起仙人居住的瀛洲,烟雾,波涛迷茫无际,实在难以寻求。越地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时隐时现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盖过赤城山。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西倾斜拜倒一样。我根据它梦游到了吴越,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水荡漾,猿猴清啼。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像青云梯一样险峻的石梯。半山腰就看见了海上的日出,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倚石欣赏迷人的山花忽然天色已经昏暗。熊咆龙吟震动了山岩清泉,茂密的森林为之战栗,层层山峰为之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神仙洞府的石门,訇然一声从中间裂开。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台。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凤拉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惊魂动魄,恍惚间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的绮丽仙境已经消失。人世间的欢乐也不过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水一去不复返。与君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川大山。我岂能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像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五载(746),李白离开长安的第三年。此时他准备离开东鲁南下吴越,与东鲁朋友告别时写下了这首留别诗。全诗构思奇特,想像丰富,语言夸张多变,美丽流畅。通过梦境的描绘,刻画出想象中的天姥山奇丽明媚的景象,也隐喻了自己不能实现政治理想、怀才不遇的悲愤和执着追求光明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独立不羁,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格精神。《李太白诗醇》引谢叠山语:"此太白避乱鲁中而留别之作,然以游仙为是,以游宦为非,盖出于不得已之情"。唐汝询《唐诗解》云:"将之天姥,托言梦游以见世事皆虚幻也。……乃知世间行乐,亦如此梦耳。古来万事,亦岂有在者乎?皆如流水之不返矣。"

关于此诗写作时间及意旨,也有不同说法。如陈沆《诗比兴笺》卷三:"此篇即屈子《远游》之旨,亦即太白《梁甫吟》……之旨也。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

全诗雄奇豪放,瑰丽飘逸,是诗人继承屈原《离骚》、《九歌》风格的一首浪漫主义的优秀诗篇。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云:"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唐宋诗醇》卷六:"七言歌行,本出楚骚、乐府,至于太白,然后穷极笔力,优入圣城。昔人谓其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咏之使人飘扬欲仙。而尤推其《天姥吟》、《远别离》等篇,以为虽子美不能道。盖其才横绝一世,故兴会标举,非学可及,正不必执此谓子美不能及也。此篇夭矫离奇,不可方物,然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相生,丝毫不乱"。

这是一首描写梦游天姥山的诗,杂用四、五、六、七言句,句法错落有致。转韵至 十二次之多。或两句一韵,或三句一韵,或四句一韵,或五句一韵。韵法亦变化多端, 或逐句押韵,或隔句押韵。这是李白的典型作品。因为全诗以七言句为主,故一般选本 都编入七言古诗或七言歌行类。

诗题据《河岳英灵集》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近代版本都已省作“梦游天 姥吟留别”。前者说明是“别东鲁诸公”,可知是在离开齐鲁,正要南游淮泗的时期所 作。当时听到有人夸赞越中(今浙东)天姥山风景之奇,因而中心向往,居然梦到天姥 山去游览了一番,醒来就写出了这首诗,并且把它作为向东鲁几位朋友的告别辞。诗的 内容是“梦游天姥山”,诗的作用是“留别”。要了解这首诗,必须把它的内容和作用 联系起来;为什么作者要把一首记梦诗作为告别辞?这首诗与告别朋友的思想感情有什 么关系?

因为韵法与思想程序有参差,这首诗不宜按韵法来分段。现在我们按思想程序把它 分成三段:第一段是开头四韵十句,这是全诗的引言。第二段从“湖月照我影”到“失 向来之烟霞”共五韵二十八句。这是全诗的主体,描写整个梦境,直到梦醒。以下是第 三段,二韵七句,叙述梦游之后的感想,总结了这个梦,作为向东鲁朋友告别的话。 李白在好几首诗中,向往于蓬莱仙界,希望炼成金丹,吞服之后,飘然成仙,跨鹤 骑鹿,远离人世,遨游于神仙洞府。但在这首诗中,一开头就否定了瀛洲仙岛的存在。 他说:航海客人谈到瀛洲仙岛,都说是在渺茫的烟波之中,实在是难以找得到的地方。 可是,越人谈起天姥山,尽管它是隐现于云霓明灭之中,却是有可能看见的。这四句是 全诗的引言,说明作此诗的最初动机。“瀛洲”只是用来作为陪衬,但却无意中说出了 作者对炼丹修仙的真正认识。“信难求”这个“信”字用得十分坚决,根本否定了海外 仙山的存在,也从而否定了求仙的可能性。然则,李白的一切游仙诗,可知都不是出于 他的本心。连同其他一切歌咏酒和女人的诗,都是他的浪漫主义的外衣。杜甫怀念李白 的诗说:“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见》)已把 李白当时的情况告诉我们了。他是“佯狂”,装疯疯癫癫。他这种伪装行为,在杜甫 看来,是很可哀怜的。因为杜甫知道他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下面更明白说出“世人皆 欲杀”,这也不是一般的夸张写法。可以想见,当时一定有许多人憎恶或妒忌李白,或 者是李白得罪了不少人,而杜甫呢,他是李白的朋友,他对李白的行为即使不很赞同, 但对李白的天才却是佩服的,所以他说“吾意独怜才”。 第三韵四句是概括越人所说天姥山的高峻。它高过五岳,掩蔽赤城。赤城是天台山 的别名。天台山已经很高了,对着天姥山,却好像向东南倾倒的样子。四万八千丈,当 然是艺术夸张,珠穆朗玛峰也只有八千八百四十多公尺高,因为听了越人的宣传,我就 想去看看。谁知当夜就在梦中飞渡镜湖(在今绍兴),再东南行,到达了天姥山。“吴 越”在此句中,用的是复词偏义,主要是“梦越”,为了凑成一句七言诗,加了一个 “吴”字。3hj.cnL\*R%l3|.l? `E N1p,T

第二段,全诗的主体,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所见所遇。文辞光怪离奇,显然是继承了 楚辞的艺术传统。作者告诉我们:他飞过镜湖,到了剡溪(今嵊县),看到了南朝大诗 人谢灵运游宿过的地方。湖泊里有渌波荡漾,山林中有猿啼清哀。他也仿效谢灵运,脚 下趿着为游山而特制的木屐,登上了高山①,迷。从此一路过去,到了天姥山。走在半 峰上,就看到海中日出,又听到天鸡的啼声。经过了许多崎岖曲折的山路之后,正在迷 途之间,天色忽已暝暮。这时听到的是像熊咆龙吟的瀑布之声,看到的是雨云和烟水。 这种深山幽谷中的夜景,别说旅客为之惊心动魄,就是林木和峰峦,也要觉得战栗。这 时候,忽然又遇到了奇迹,崖壁上的石门开了。其中别有一个天地,别有一群人物。他 看到许多霓裳风马的“云之君”和鸾凤驾车、虎豹奏乐的“仙之人”,不觉吓了一跳, 蓦然醒来,只看到自己的枕席;而刚才所见的一切云山景物都消失了。

①谢灵运游山,把他的木屐改装了一下,上山时去其前齿,下山时去其后齿,当时称为谢公屐。

“云之君”是神,“仙之人”是仙人,合起来就是神仙。李白爱好修道求仙,为什 么遇到这许多神仙,非但并不高兴,反而惊慌起来呢?这一惊慌,使他的游兴大受打击, 在惊醒之后,便勾引起深深的感慨,甚至长叹起来。于是接下去产生了第三段。

就全篇诗意来看,第三段才是真正的主体,因为作者把主题思想放在这一段里。但 是在这第三段的七句中,我们可以找到两个概念。一个是“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 东流水”。意思是说:人世间一切快乐的事都像做了一个美梦,一下子像水一般流失了。 这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对人生的态度是虚无主义的。另一个概念是“安能摧眉折腰事 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个不为权贵所屈的诗人,从趋炎附势的社会中脱逃出 来以后的誓言,它反映一种积极的世界观,一种反抗精神。这两种思想显然是不同路, 甚至是相反的,然而作者却把它们写在一起。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到底哪一个是作者 的主题呢? 当然,从来没有一个读者只看见作者这一个思想而无视于另一个思想。但在二者的 轻重之间,或说因果之间,看法稍有不同,就可能从这首诗得到不同的体会。作《唐诗 解》的唐汝询是偏重于前一种思想的。他说: 将之天姥,托言梦游以见世事皆虚幻也。……于是魂魄动而惊起,乃叹曰:“此枕 席间岂复有向来之烟霞哉?”乃知世间行乐,亦如此梦耳。古来万事,亦岂有在者乎? 皆如流水之不返矣。我今别君而去,未知何时可还。且放白鹿于山间,归而乘之以遍访 名山,安能屈身权贵,使不得豁我之襟怀乎? 这样***,就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消极的世界观而不屑阿附权贵,因为这也是一种 虚幻的事情。

诗中所谓“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个“此”字,就应当体会为上面二句所 表现的梦境空虚。 作《诗比兴笺》的陈沆提出了另一种解释。他偏重在后一种思想: 此篇即屈子《远游》之旨,亦即太白《梁甫吟》“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 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 阍者怒”之旨也。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题曰 “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 这样***,情况就不同了。它意味着作者基于他的积极的世界观,揭发和控诉了明 皇宫中充满着忌才害贤的小人,使他来不及有所作为,就被排挤出来。他回忆在宫廷中 的生活,简直像个恶梦,至今心有余悸。于是“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一句就应当了解为 指宫廷中的快乐生活,也像恶梦一样,只会使人心悸。作者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 弃一切,对“古来万事”都有空虚之感。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为了维护自己的心灵, 宁可从此骑鹿游山,决不再低眉折腰去讨好权贵们了。 我同意陈沆的***。把第二段诗句仔细体会一下,可知作者所要表达的不是梦境的 虚幻,而是梦境的可怕。游天姥山是一个可怕的梦;在皇帝宫中做翰林供奉,也是一个 可怕的梦。如果说作者主题是描写梦境的虚幻,那又与“摧眉”句有什么关系?依照唐 汝询的***,这第二段的创作方法是单纯的赋,依照陈沆的***,却是“赋而比也”。

陈沆引用李白另一首诗《梁甫吟》来作旁证,确实也看得出这两首诗的描写方法及 意境都有相似之处。李白有许多留别诗,屡次流露出他被放逐的愤慨。把这些诗联系起 来看,更可以肯定游天姥山是游皇宫的比喻。有一首《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的五言古 诗,就紧接编在《梦游天姥山》之后。曹与鲁是邻境,前诗留别东鲁诸公,后诗留别曹 南群官,可知是作于同一时期。这首诗开头说自己早年修道求仙,后来碰上运气,供奉内廷。有过一些建议,很少被用,只得辞官回家。下文说:“仙宫两无从,人间久摧 藏。”这是明白地说学道做官都失败了,只落得在民间没落和流浪。《梦游天姥山》开头二句是说求仙“无从”,其次二句是说进宫或有希望。此下描写天姥山景色一大段, 实质是描写宫廷。结论是宫廷里也“无从”存身。“仙宫两无从”这一句可以说就是《梦游天姥山》的主题。

百泉故址门票价格:30元

隋、唐百泉县城和百泉寺遗址,座落在彭阳县城西南10.2公里处的沟口乡陶家海子。

故址翠山掩映,杨柳蔽日,碧草茵茵,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在青翠欲滴的绿荫下,数十条清溪细流穿绕犹如巨幅绿毡般的草地,潺潺有声。夏日避暑于此,凉爽无比。每当拂晓晨雾茫茫之际,举目仰望那天空低垂的一轮明月,显得格外妩媚,远山诸峰笼罩着淡淡的烟岚,恰似蒙着一层轻纱,时隐时现。月光、水色、山景同古城古寺融为一体,构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卷。午后,天空白云袅袅,林中百鸟歌舞喧天,无论是对弈林中,还是垂钓溪畔;是漫步林荫道中,还是沐浴于碧波池内,皆令人心旷神怡,超然脱俗。

位于古阳晋川的古城古寺,昔为经西要道,塞外甲秀,在沧桑演变中,屡遭战火摧残。明代后,这座建造宏伟的古建筑群渐渐被湮没。如今,古城古寺内仅存碧砖璃瓦和残垣断壁。近年来,在百泉寺遗址上兴建了几座庙宇,佛事复兴。

百泉寺背靠帽儿尖山,西临海子,左右有两条犹如巨龙的苍山环抱,四周郁郁葱葱的杨柳榆槐成荫。百泉水库象一面闪闪发光的宝镜,将百泉寺倒映其内,形似青狮饮水于清泉。深秋身临其境,目睹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胜景,既有江南山青水秀之佳丽,又有北国雄狮赏月之壮观。

阳春三月走在古寺的林荫道中,顿失凡尘,忽觉神游迷离,耳闻百鸟歌呜,目睹牧童呜笛牛背,不止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桃李竞放,百花争艳,而另有一种不可言传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