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酷的王者荣耀头像_超酷王者荣耀姓氏头像郑

tamoadmin 游戏交流 2024-06-12 0
  1. 郑的姓氏来源和历史
  2. 郑舒是一个姓氏吗
  3. 郑姓氏的起源和历史
  4. 郑姓氏的由来
  5. 谁能帮我找到“郑”这个姓氏的起源啊

以下是整理的《百家姓故事大全:郑姓氏起源》,希望大家喜欢!

周宣王封小弟姬友于郑,建立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姬友死后谥号为桓公。所以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见周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便向太史伯请教避祸的办法。

郑桓公根据太史公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攻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很酷的王者荣耀头像_超酷王者荣耀姓氏头像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郑的姓氏来源和历史

提起2021姓氏属相姓代的专属头像,大家都知道,有人问每个姓氏都有专属的图腾,你姓什么,找到属于你的“”了吗?另外,还有人想问中华的每个姓氏的专属图腾分别是什么?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关于姓氏的专属,我姓许,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代姓氏的专属和文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1姓氏属相姓代的专属头像

[文如春华]华:同“?花”。文章词藻像春天盛开的鲜?花争奇斗艳。形容文章词汇丰富华丽。2021姓氏带字专属头像。

[寻花觅柳]原指赏玩春天的景色。后旧用来指宿娼。同“寻花问柳”。

[寻花问柳]花、柳:原指春景,旧时亦指。原指赏玩春天的景色。后旧用来指宿娼。2021姓氏头像殷。

[细雨和风]细雨:小雨;和风:春天的微风。温和的风,细小的雨。比喻方式方法温和而不。

代姓氏的专属和文字

竟然有四张。。。就不知道你更喜欢哪张了。。。

每个姓氏都有专属的图腾,你姓什么,找到属于你的“”了吗?

我姓王,现在我还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因为我一直对这方面都不是很了解,之后我也会去了解一下。2021年苗姓头像大全。

我姓赵。我找到了我的。我觉得非常的***。尽管有它的保护,但我认为还是要相信科学。

我姓张,但是我没有找到我的,可能我的就是我自己吧,并不是存在什么。2021年侯姓氏头像。

像这种姓氏头像,我要墨姓的

年最好的姓氏头像生成器是哪款?2021新款头像王姓。

其实都差不多,这种姓氏头像生成器。也没什么认为用,所以就功能都差不多。

姓氏属相姓代的专属头像:中华的每个姓氏的专属图腾分别是什么?

中华姓氏和我国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从炎黄两帝那会的上古时代便诞生了。其脱胎于我国古老氏族的部落图腾,在文明开端之际,古人发现把一些动物、植物或是虚构的神话生物当成自己的亲属、祖先和,往往会在精面一种极大的鼓舞。正是这种的力量,促进了中华姓氏的出现。

而中华姓氏经过多年的洗涤和传承,到今天已经演变成了个姓氏。虽然数量变得丰富了,但姓氏原本的图腾属性却被我们遗忘在了历史里。2021姓氏头像苏。

关于姓氏的专属,我姓许

众所周知,《百家姓》里赵姓打头,那赵姓的图腾又长什么模样呢?其是由高大的巨人奔走的人形和供案上的“肖”字图形组成。姓何2021新款头像。

在古代,“肖”是玄鸟的象形文字。而赵姓图腾最早起源于伯赵氏,其以玄鸟作为图腾,故赵姓图腾和“肖”字息息相关,而赵的繁体写法“赵”也能佐证这一点。

再来看看当今的第一大姓李姓,其图腾由虎、木、子三部分组成。其中虎代表皋陶的祖先少昊,他是远古部落首领,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白帝。

不过,少昊姓姬,为何成了李姓图腾的代表呢?原来,姬姓乃是上古八大姓之一,其衍生出了秦、徐、黄、江、李等数百个姓氏,李姓用它做图腾自然也就不奇怪了。至于木和子,其乃是组成李姓的部首,因此也成了李姓的图腾。

再来看看王姓,其是一个半月形的钺斧做成的王冠,乍一看像一个人在观测太阳的运行轨迹。这也和王家古代的有关,其是第一个开创天文历法的家族。而上古时期,观测天象的官职一般是王姓族人担任,所以才有了如此一个图腾。2021姓氏微信头像吕。

那么,作为古代帝王最多的刘姓,其图腾又是什么模样呢?刘姓图腾是一个手握刻刀的长者,他们在古代是测定春分和秋分两个节气的氏族。而这把刻刀就是用来契刻春秋规律的,早前其实叫做“留”,后来则变体成了“刘”。2021邓氏头像。

而张姓的图腾也很耐人寻味,是一个手持盖的男子。同时,他手上还拿了一把长弓,除了对应“弓长张”外,还有表示太阳落山的寓意,弓弦为地平线,则代表日夜的分界线。

最后来看看程姓,这是炎帝后裔祝融的族称,由“禾”和“呈”组成。相传炎帝擅长种植谷物,所有才有了“禾”这图腾。至于“呈”,在古代还有皇帝的意思,而炎帝是“三皇五帝”之一,图腾故而是这番模样。2021姓氏头像郑。

以上就是与代姓氏的专属和文字相关内容,是关于每个姓氏都有专属的图腾,你姓什么,找到属于你的“”了吗?的分享。看完2021姓氏属相姓代的专属头像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郑舒是一个姓氏吗

郑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郑桓公为姬姓郑氏得姓始祖。?

郑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七位。至2006年,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按人口排序,郑姓在中国大陆为第二十一大姓(在台湾地区是第十二大姓)。大陆郑姓人口约为936万,约占大陆总人口的0.78%。

起源始祖

主要源流

1、源于姬姓,以国号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远祖为郑桓公。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等地,为纪念故国,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2、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为商朝一方国。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周人迁子姓郑人到渭水上游,约在今陕西宝鸡附近。

3、源自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后。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于郑,以统治子姓郑人,史称西郑,故城在今陕西凤翔县。周穆王夺西郑为下都,姜姓郑国灭亡。国人姓奠井氏,或为郑井氏,亦即郑氏。

4、源于地名,以居邑名称为氏。出自古褒国附庸之邑南郑。韩哀侯灭了郑国后,郑国王族、国民逃迁至陕西汉中地区,以故国之名再建了一个小方国,史称南郑,并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郑氏。

5、源于改姓而来:

①朝鲜族改郑姓: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国第三代国王朴儒理执政时期,开始仿汉制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被封郑氏。

②蒙古族改郑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蒙古族宝里吉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郑氏、宝氏、李氏、吉氏等;蒙古族正讷鲁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

③裕固族改姓郑姓:裕固族增斯恩氏,原称增斯恩氏、赠坷斯氏,因姓氏过于繁复,后多简化成汉姓为郑氏。

④哈尼族改姓郑姓: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陈晟把《百家姓》中开始两句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八个姓氏分别让当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从此才有了郑氏。后来,一些哈尼族人在与汉族的交往中,受汉文化的影响,也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汉字“郑”,成为哈尼族郑氏的新成员。

⑤满族改姓郑姓:满族济礼氏,亦称纪里氏,世居驽宜(今俄罗斯萨哈林岛)、长白山区、占尼河(今吉林梨树叶赫河支流)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郑氏;郑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沈阳,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弼噜氏,亦称碧鲁氏、必禄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乌喇(今吉林永吉)、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郑氏。

得姓始祖

郑桓公(?-前771年),西周时郑国的建立者,姓姬名友,周宣王之弟。周幽王当政时,郑桓公预感到西周将亡,听从太史伯建议,于周幽王九年(前773年),部族、家属等东迁到雒邑以东,建立新郑国(都城在今河南省新郑)。犬戎攻破西周时被杀。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诸侯以国为氏,因此郑桓公被认为是姬姓郑氏始祖。

迁徙传播

郑姓迁徙图

先秦时期,郑姓主要分布于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其中,山东郑姓源于邴地(今费城),为原郑国派驻人员的后代。

战国时期,开始进入四川、山西、山东、河北等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较多,南方相对稳定,形成中原人口向南徒迁。晋永嘉元年(307年)南迁始祖郑庠,曾任吴国车骑长史、平难将军,后出任东安太守,镇守丹阳。郑庠次子郑昭为东晋龙骧将军,封开国侯,率兵入闽,称“入闽始祖”。

至唐末,中原南下福建移民,大批郑姓先民定居于 福 建,郑姓的中心开始在东南沿海形成。

明末清初,郑成功抗清进入了 台 湾。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郑姓大约有75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排在第二十位。福建为郑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河南、浙江三省,这三省郑姓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江苏、广东、江西、湖北等。中国郑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豫鄂两块郑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郑姓大约有1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1%,排在第十五位。浙江为郑姓第一大省,约占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这三省郑姓大约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苏、安徽等。中国郑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以浙江为中心的郑姓聚集区开始形成。

当代郑姓人口分布频率,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浙东,每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5人以上。其次在浙江大部、福建北部、江西东部、安徽中部、江苏中部、上海、吉林,每平方公里的人口达到2.7-4.5人。密度最高的(2.7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9%,郑姓人口大约181万;0.9-2.7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1.6%,郑姓人口大约608万;不足0.9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2.5%,郑姓人口大约148万。郑姓在浙江、福建、台湾,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上,这部分高比例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2.8%;在广东东部、湖南北部、赣鄂豫皖苏五省、山东南部、四川大部、贵州北部、陕西南部、内蒙古中部、陕甘宁北部、东北三省,郑姓人口比例通常在0.5%-1.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34.9%;其他广大地区,郑姓人口比例不足0.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62.3%,其中人口比例在0.1%以下的部分占国土面积的25%。

郑姓氏的起源和历史

郑舒是单姓。

郑是汉族姓氏,源自姬姓,出自春申氏,属于以邑为氏的复姓,是中国大陆最常见的姓氏之一。舒是汉族姓氏,源自鲁国,出自叔孙氏,属于以国为氏的单姓。郑舒是一个单姓,郑是姓,舒是名。

郑姓氏的由来

郑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郑桓公为姬姓郑氏得姓始祖。

1.源于姬姓,以国号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远祖为郑桓公。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等地,为纪念故国,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2.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为商朝一方国。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周人迁子姓郑人到渭水上游,约在今陕西宝鸡附近。

3.源自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后。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于郑,以统治子姓郑人,史称西郑,故城在今陕西凤翔县。周穆王夺西郑为下都,姜姓郑国灭亡。国人姓奠井氏,或为郑井氏,亦即郑氏。4.源于地名,以居邑名称为氏。出自古褒国附庸之邑南郑。韩哀侯灭了郑国后,郑国王族、国民逃迁至陕西汉中地区,以故国之名再建了一个小方国,史称南郑,并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郑氏。

谁能帮我找到“郑”这个姓氏的起源啊

u姓氏起源一说:

郑姓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它的来源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宣王把他的弟弟友封于槿林(今陕西华县东),建郑国,友即郑桓公。周幽王时,桓公任司徒,见幽王无道,便向当时的智者太史伯询问自保之计。太史伯说,在洛水以东,黄河、济水以南的虢、郐两诸侯之间有一大片土地,交通便利,物产富饶,可以在那里安置家室和财产。桓公依计而行,可惜还没来得及安顿好,就在“犬戎之难“中被了。此后,桓公的儿子郑武公帮助周平王巩固了东周,因功被赏了虢、郐之间的土地,在那里建立了新的郑国。由此,郑氏子孙便在这里发展繁衍起来,世袭郑公称号。公元前375年,郑被韩所灭。郑国遗族从此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为郑姓。郑国的最后一位国王郑幽公生公子鲁,鲁7世孙郑当时在汉代任大司农。郑当时之5 世孙郑稚汉末自陈迁至河南开封,从此定居在那里。晋时置荥阳郡,逐成为荥阳开封人。此后,天下郑姓言源流者,皆曰出自荥阳。郑姓人中自古有“天下郑姓出荥阳”或“荥阳郑氏遍天下”的说法,所以,郑姓的主要发源于今河南中部一带,这里在古代曾是荥阳郡的管辖范围。现在,河南中部还有一个荥阳市。

又说:

根据《姓纂》的记载,郑之得姓,是开始于周厉王最小的儿子友。 周宣王即位以后,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后来,郑桓公的子孙以 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 当时的郑地,就在现在河南郑县一带,也就是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 的一片土地。 现在河南还有一个新郑县,根据考据,这也是一个因郑姓而得名的地方。

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郑桓公的儿子武公,曾经跟晋文侯辅佐周平王东迁到洛阳,建立了东周,郑武公自己也跟着搬了家,新郑由此而诞生,郑姓更继续繁荣滋长。 这个由周朝王室所分支出来的郑国,虽然在战国时被韩所灭,子孙流离分散于河南境内各地。但是,到了汉唐之后,却大放光芒,为中华文化平添不少光彩。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专治经学的学者中,有十分著名的“二郑”,指的是郑众和郑玄,而以郑玄所享的名气为盛。 郑玄是东***,一生沉浸诸经,所注之经书有易、诗、书、礼、礼 仪、论语、孝经、尚书大传等,是一位名实相符的大学者,不但在兵荒 马乱的东汉末年享有盛名,就是在现在,也备受后

查看全部4个回答

取英文名就选51Talk在线英语领航者

取英文名-「51Talk」外教1对1趣味教学,"沉浸式"课堂,每天25分钟,0元试听!「51Talk」带你探索其妙世界,快乐学英语!

北京大生知行科技有..广告?

郑姓95分以上的名字 起名吉祥 好听大气 高分宝宝名字大全

郑姓95分以上的名字,寓意好,韵味足,名字含义深,期望高,名字引经据典,参考诗经楚辞,郑姓95分以上的名字,名字寓意吉祥,好听好看又好念,对宝宝日后赢得同龄人的帮助,起到很大作用,郑姓95分以上的名字

铜陵辰

姓氏渊源:

1、源于姬姓,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郑氏远祖为郑桓公,得姓始祖是郑鲁。

相传黄帝之后,后稷承袭姬姓,传十五世孙周武王灭商建周,称西周。周厉王最小的儿子叫友,同周宣王是同父异母兄弟,周宣王在位二十二年后,即公元前806年将姬友封在郑(今陕西华县),称郑桓公。周幽王时郑桓公出任周朝司徒,他见幽王无道,诸侯强大,王权旁落,预感将有变乱,便把财产、部族迁移到位于河南中部虢、郐两国之间。桓公之子武公继位后,乘护送平王东迁洛阳之机,于公元前767年和公元前769年相继占领东虢、郐两国的土地,在新郑一带建立郑国。郑国共传十四代、二十三君、四百三十一年,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郑氏公卿宗族纷纷外迁,郑桓公姬友的十五世孙姬鲁迁居陈(今河南淮阳一带)、宋(今河南商丘一带)之间,以国名为氏,称郑氏。

郑氏源于姬姓,其血缘始祖后稷,名弃。后稷母有邰氏,名姜嫄。有邰氏是炎帝的后裔,姜嫄是帝喾的元妃。据《史记》记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娇极,娇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这就是说,后稷乃炎黄二帝血统的总合。后稷的最大功绩是发展农业,为中国奠定了“以农立国”的经济基础。按《史记》记载后稷下传二十五世姬友是西周末期郑国始祖。自黄帝到姬友,其世系是:黄帝(姬姓)→玄嚣→娇极→高辛(帝喾)→后稷→不窋→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公季→西伯昌(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昭王→周穆王→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周厉王→周宣王(姬静),姬静封其弟姬友为郑伯,谥号“桓公”。郑桓公为郑国始祖。

公元前857~前842年是西周第十个国王周厉王姬胡执政时期。周厉王刚愎自用,封杀言论,对敢言其不是的国人实行高压手段,酿成“国人”,导致周厉王逃出王宫,由周召公与周公二相执政,史称“共和行政”。太子姬静因当时藏在周召公家而得以幸存;十四年后,周厉王死,姬静正式登基,是为周宣王。他励精图治,立志中兴,从家族中选拔能助其中兴的人才,看中了同父异母的少弟姬友,把姬友封到王畿之地陕西咸林(今陕西华县)为郑伯(三等诸侯国),这是西周王朝最后一个被分封的诸侯国。自此始有郑国。

郑桓公姬友受封后,把郑国治理得井然有条,显示了他的治国才能。周宣王视其才能,就请郑桓公入朝做司徒,掌管教化。不久周宣王晏驾,周幽王继位,郑桓公仍在朝中任司徒。可是周幽王无道,贪图*逸,重用奸臣,不事朝政,演出了“烽火戏诸侯,只为***笑”的荒唐闹剧。加之戎狄入侵,周王朝处于内外交困境地。朝中百官人心惶恐。郑桓公为王卿士,忧国忧民,于是与太史伯商议:“王室多故,何所可以逃死!”意思是问太史伯:朝政日非,国家将亡,郑国的出路何在?太史伯是掌管各国文史资料的官员,为其分析了成周(今河南洛阳)四方侯国的情况,认为南、北、东、西四方都不是郑国可去的地方,只有济、洛、河、颍之间是个好地方,并指出:那里有十个子(四等诸侯国)二个男(五等诸侯国)之国,虢、郐是两个大国,然而他们都骄傲自大,非常贪厌,你若以周朝有难为理由,借其一块地方,安置家属财产,他就不能不答应。可是,周王朝一旦有事,他必背叛,那时你以周王朝的名义进行讨伐,定能得胜。如若得了虢、郐之地,其他八国就会归顺于你。以你的才华对这块地方进行治理,一定会大有作为。太史伯的建议,为郑国东迁规划了发展蓝图和斗争策略,随后他还提醒郑桓公:“……王心怒矣,虢公从矣,凡周存亡,不三稔矣!……欲避其难,其速规所矣,时至而求用,恐无及也!”这是忠告郑桓公,周幽王已听不进任何忠言了,他所信任的只有虢公石父了,周王朝不会支撑几年了,要迁就赶快迁吧!再晚就恐怕来不及了。

郑桓公听了太史伯的忠告,当机立断,先把家属、财产寄迁于虢、郐之间(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地带)。这就是历史上说的“桓公寄孥”,为以后的郑武公东迁开辟郑国四百多年的基业打下了基础,也为荥阳郑氏家族扎下了根基。而郑桓公则在“犬戎之乱”中,为保护周幽王而战死疆场,以忠臣的形象而名垂千古。郑桓公逝世后葬在陕西骊山脚下。

公元前770年郑桓公逝世于国难,其子姬掘突嗣位,史称郑武公。郑武公雄才大略,他在周幽王逝世后,与秦襄公、卫武公等一起拥立太子宜臼继承王位,并护驾东迁洛阳,建立王城,史称周平王。郑武公乘护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灭掉虢、郐两国,并相继把鄢、蔽、补、丹、依、蹂、历、华纳入郑国版图,推行“武公之略”,并娶申侯女武姜为妻。周平王十四年(公元前757年)生姬寤生(郑庄公),周平王十七年(公元前754年)生姬段(史称“京城大叔”的公叔段)。

郑武公力保周平王东迁,为维护我国东周时期的一统局面贡献了力量,而后又推行包括“释放商奴,发展工商,繁荣经济;开发滩涂,发展农桑,强国富民;兴建乡校,教化民众,广集民意;加固京城,扩建城邑,巩固国防”的“武公之略”,为郑国四百多年基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郑武公东迁后,由于护周平王东迁有功,继承了其父在朝中的司徒之职。周平王也赐成周畿内虎牢之地,帮助郑国发展壮大。郑武公为强国提出了解放商人的口号。“商人”(商奴)是殷商时期为甫王朝服务的中坚人物,其中有不少能工巧匠,他们多是有技术、会经商的能人,周灭商后被定为世袭奴隶,当时他们的人身和财产均无保障。

郑武公东迁后,看到他们是建设国家不可忽视的力量,就向他们宣传:“你勿我叛,我勿强贾,毋或强夺,尔有利市宝货,我勿与知。”这样,商人们便都拥护郑武公,纷纷投奔郑国,都愿做郑武公的臣民,郑国的力量迅速壮大起来。郑武公依靠这批力量,开发“荥陂溉渚”的滩涂荒地,进而加固京城,扩建包括虎牢城在内的城池。并且还兴办乡校,教化民众,广集民意,大大调动了人们建设郑国、保卫郑国的积极性,历史上的“弦高犒师退秦兵”和“烛之武缒城退秦师”的故事,就是郑国人关心国家大事,积极主动保卫国家的表现。郑武公的进步政策营造了郑国和平、安定、向上的生活环境。《诗经》是当时郑国祥和、安宁生活的生动写照。郑武公还把桓公寄孥的京城(今河南荥阳京襄城村)建成宏伟都城,这是郑武公东迁后建设的第一个都城。现在的京城遗址南北长1722米,东西宽1418米,总面积约三平方公里。现存留在地面上的城墙有八段,约一千余米,最高处高十多米。其夯土坚实,土层清晰,凡目击者莫不称赞。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建设如此宏大的工程,从一个方面显示了武公之略的宏伟气魄。此城汉朝时设京县,因超过县城规定的标准而从城中东西建了一道城墙,群众称之为“横城”,所以,现城址呈“曰”字形状。

就在郑武公雄心勃勃地推行“武公之略”的时候,周平王却收回了虎牢以东一块地方,迫使郑武公不得不到郐国故地(今河南新密)交流砦另建新都。周平王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新都尚未建成,郑武公便积劳成疾而逝世,在位七年。他逝世后葬于三皇山上,此后三皇山就叫广武山(今河南荥阳广武乡桃花峪村)。

郑庄公因在出生时难产,所以母亲姜氏当时很不喜欢他,起名叫寤生。郑武公在位时武姜曾几次建议郑武公立寤生之弟公叔段为太子,郑武公均未从。郑武公逝世后,十五岁的寤生即位,称郑庄公。

郑庄公即位于郑武公为之创建的新都(今河南新密东南交流砦古郑城)。母亲武姜首先发难,为公叔段请封,先要求封在制(今河南荥阳上街村),郑庄公以制地有虎牢之险,而且又与周王室正在闹着纠葛而未应允。接着又请封于京,京是故都,需要得力人去镇守,郑庄公答应了。公叔段少年英俊,很有才华,京城臣民都很爱戴他,称他为“京城大叔”。《诗经》中的《叔于田》《大叔于田》,都是歌颂公叔段的篇章。公叔段在京城经营二十二年,后因与母亲勾结谋叛庄公,被郑庄公击败而逃到共地(今河南辉县),这就是史籍《左传》所说的《郑伯克段于鄢》故事。

郑庄公在解决宫廷内部矛盾的同时,积极扩充军队,广开疆土,先伐卫,又与齐国结盟伐翼国、伐宋国、侵陈国,比郑武公更为激进,俨然以小霸自居,这就激起了周平王的不满。公元前719年周平王驾崩,周桓王即位。周桓王对郑庄公不信任,起用虢公忌父取代郑庄公在朝之职。郑庄公因此而不满,为此闹到朝廷,导致周郑关系恶化,以致弄到周王室与郑国交换人质,就是历史上说的“周郑交质”,即周王子狐与郑公子忽,作为人质互相交换。郑庄公又派祭足带人割取温地的麦子,接着又取成周之禾,周郑关系进一步恶化。周桓王五年(公元前715年)虢公忌父正式被任命为周王朝的卿士。周桓王八年(公元前712年)周王室又收回被郑国占领的邬、刘(今河南偃师)、为(今河南孟津)、邗(今河南沁阳)等畿内之地,调换了原属苏忿生的十二个邑,即温(今河南温县)、原、郗、向、樊(均在今河南济源境)、怀、显成(今河南武陟)、攒茅(今河南修武)、盟(今河南孟津)、阱(今河南沁阳)、聩(今河南获嘉)。这些地方,同郑国隔着黄河,实际上是卫、晋两国的势力范围,不仅增加了管理麻烦,还增加了与卫、晋两国的矛盾与磨擦。郑庄公对此耿耿于怀,数年不去朝王。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免去郑庄公朝中司徒之职,并亲自带领诸侯联军讨伐郑国,却被郑国的著名射手祝冉一箭射中肩膀,史称“射王中肩”,当祝冉要再射一箭时,被郑庄公阻止,说:“君子不欲多一人,况敢凌天子乎!”并派祭足慰问周桓王,这一方面说明郑庄公作为“春秋小霸”已有能力与周王朝抗衡,另一方面仍作为周王朝之公卿,对周王朝的抗拒是有理、有节的。

郑庄公四十三年(公元前701年)郑庄公逝世,终年五十七岁,葬于交流砦(今河南新密)。郑庄公治理郑国四十三年,是郑国的极盛时期,此时郑国疆土南建栎邑(今河南禹卅),东建启封(今河南开封),北与卫、晋交错,西控巩、洛,胁宋迫许,威加北戎,常受王命讨伐叛臣,抗王命主公道。郑庄公有功于中原地带的开发与发展。

郑庄公逝世后的二十七年间,郑国发生了四位公子争夺君位的内讧。庄公传位长公子忽,公子忽即王位,称郑昭公。不到三个月,公子突与郑相祭仲在宋国的纵容与支持下,即把郑昭公赶到卫国,公子突即位称郑厉公。此时周王室也发生了“王子颓乏乱”,把周惠王赶下了台。郑厉公(姬子突)站在周惠王一边,在栎邑接待了周惠王,并协助周惠王平定了“子颓之乱”。周惠王因郑厉公勤王有功,又把以前收回的虎牢以东地方重新赏给了郑国,周郑关系随之缓和。郑厉公后来不愿做祭仲之傀儡,企图谋害祭仲,结果因泄密,被祭仲赶到了蔡国,郑昭公又被召回当国君。郑昭公以高渠弥为卿,高渠弥以数谏郑昭公不听,便杀掉郑昭公而立子浉,又造成了郑国新的矛盾。当时郑厉公在宋、齐、蔡、陈等列国和周王室的支持下,偏居郑地栎邑(今河南禹州)。子浉仅当了九个月国君,便被齐侯杀掉,高渠弥亦被车裂而死。郑国实权又归祭仲。因祭仲与郑厉公不和,只好从陈国迎回公子婴为君,郑厉公与子婴同时存在。由于子婴在位十四年却始终没有年号,故史册均把子婴列在郑厉公世序之下。子婴十四年(公元前680年)郑厉公自栎北上,得到当时郑相傅瑕支持,傅瑕杀子婴及其二子,接纳郑厉公。此次郑厉公复国,深知权臣祸国,便杀了傅瑕,自己独立执政,至此郑国四公子夺权之争平息下来。从公元前743年郑庄公即位到公元前673年郑厉公逝世止,七十年间郑国东迁后的第二都城在郐国故地(今河南新密交流砦古郑城)。几次较大的***,如周桓王元年(公元前719年)宋、陈、蔡、卫联军伐郑,围其东门五日;公元前712年郑伐许,公孙阙与颍考叔争车等***,都发生在这里。《诗经》中的《将仲子》、《有女同车》、《溱洧》等篇,都是这一时期的民歌。

郑文公迁都政局稳定早在郑庄公在位时期,他就看中了昔日黄帝建都有熊的地方,并着手在这里建造一个规模更加宏伟、开阔的都城。到郑文公捷时期(郑文公二年,公元前671年)正式迁都于此,就是现在的“郑韩故城”。

郑文公执政四十五年,其时宋、鲁日衰,齐、晋、秦、楚新兴,郑国处于王畿之地,是列强争夺的焦点地区。因为郑文公能正确处理同各国的关系,或拒盟,或会盟,都从本国的安全与稳定出发,换来了郑国的和平发展。加之迁都新郑和整顿内部的重大举措,都对郑国的巩固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文公执政四十五年间,先后经历了与郑国有关系的会盟、拒盟、伐郑、救郑等二十五次重大***,郑国能在大国争霸的夹缝中生存下来,确实不易。

郑文公时期除迁都之外,还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件是文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36年)周王室发生了“子带之乱”。周襄王被逐,避难于郑,郑文公迎周王居于京城,这是郑国的又一次勤王行动。从此京城改为“京襄城”,现在的京襄城村尚有襄王走过的地方“御路岗”,襄王居住的地方“老王嚼”等遗址、遗迹;另一件事是“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是个做蜡烛生意发了大财的“商人”,有人把他举荐给文公,文公没有重用。他在秦国做蜡烛生意,对秦国贡献很大,所以,和秦穆公关系很好。在晋秦结盟围攻郑国都城时,郑文公接受别人建议,请他去退秦师,烛之武原为商人,出于报君王释“商奴”之恩,用绳子缒于城外,见了围郑的秦穆公,陈述灭郑不如存郑的道理,秦穆公接受了烛之武的规劝,退兵返秦,解救了郑国。总之,郑文公执政四十五年间,尊周王、睦邻邦、宽下民,嬴得了郑国前所未有的稳定与发展,对郑国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基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郑国后经郑穆公(在位二十二年)、郑灵公(在位一年)、郑襄公(在位十八年)、郑悼公(在位二年)、郑成公(在位十四年)、郑嫠公(在位五年)、郑简公(在位三十六年)、郑定公(在位十六年)、郑献公(在位十三年)、郑声公(在位三十八年)、郑共公(在位三十年)、郑哀公(在位八年)、郑幽公(在位一年)、郑儒公(在位二十七年)、郑康公(在位二十一年)等十五位君王的治理,虽历经艰难曲折,但毕竟又延续了二百四十多年。此时正是我国历史上的东周列国时期,这个时期的东周天子,实际上已是形同虚设。但任何一国要想称霸,都需要打着周天子的旗号,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经常发生。凭郑国与周王朝的关系和所据的地理位置,郑国便成了诸侯称霸必须争夺的重要地区。历郑国十四代二十三君的四百三十一年中,大小战争约一百四十次之多,而郑穆公之后的二百四十二年间就有九十多次,其中被伐四十二次,出兵伐别国三十一次,并灭掉了许国。在紧急关头被其他诸侯国所救十一次,出兵救别国有二次。

郑穆公在位二十二年。母亲生他时,梦见天使赠予兰花,因而得名曰“兰”。他的父亲郑文公接受郑厉公时期宫室内讧的教训,内忌思想严重,为防止重蹈公子内讧的覆辙,把群公子逐出国门。公子兰奔往晋国,后成了晋国将领。在随晋国伐郑时,因避开伐郑围城,受人称道。后来郑文公在周王、列国与国人舆论压力下,把公子兰接回了郑国。郑文公辞世后,公子兰继承君位,称郑穆公。公子兰刚即君位,就遇到秦穆公伐郑的大事,郑国贩牛的商人弦高,在贩牛的路途上,遇上侵略郑国的秦兵,把自己的十二头牛送给秦军,***说是郑君派他送牛来慰问秦军的,以麻痹秦军的斗志,他便趁机向郑君急报秦军入侵的消息。郑君一面准备迎敌,一面派人游说。秦军得知郑国有了准备,才顺便灭滑国而还。回师途中,被晋国借机打败,毁掉战车三百乘。

郑穆公即位之后,正是晋、楚争霸中原的历史阶段。为了本国的安全,也为了周王朝的利益,郑穆公不得不利用外交手段,时而服晋,时而屈楚,而晋、楚都决不让郑国被任何一国灭掉,这就换来了诸侯国多次救郑的局面。现在泰国郑氏后裔的宗亲总会以兰花做会徽,其来由即因穆公名兰。

郑子产为郑成公之少子,又名公孙侨,幼年仰慕周公为人风度,养成仁爱、忠诚、谦逊、敦厚的性格。子产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为郑卿士后,从调整同各国的关系着手,以摆脱亲晋则楚伐、亲楚则晋伐的被动局面。他首先改善同东邻宋国的关系,又劝说郑简公亲自到晋国请和,然后又派人出席晋、楚、齐等国在宋国的会盟,与周围诸侯国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郑简公二十一年又派人赴晋报知与楚国修和的情况,得到晋国的谅解。而后又亲自陪简公赴楚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同时向楚国申明与晋国保持友好关系的立场,争取楚王的谅解。子产的睦邻政策,为郑国争得了数十年的和平环境。郑子产为相的数十年中,郑国基本无战事。郑子产逝世后不久,郑国就又被卷入了战争旋涡。

郑儒公是郑幽公的第二子,在位二十七年。此时韩、赵、魏三家强分晋国,册立诸侯,齐、楚、燕、秦各自为政。战国七雄形势已初具雏形。郑国几个要邑被晋国夺去,地盘缩小了一半,曾为郑国兴盛做过一定贡献的商民纷纷外流。而韩武子对郑国的侵犯愈演愈烈,夺走了雍丘(今河南杞县)。国都(新郑)受到威胁,至郑儒公十五年(公元前408年)被迫把国都又迁到京城,同时动用民力、财力加固长城(从今河南荥阳崔庙乡的王宗店至新密市的茶阉,共长四千三百二十米)以巩固西部边界后,***取避强击弱、远交近攻战略,出兵联齐伐卫,夺取了卫国主要城市毋丘(今山东曹县),获得很多战利品。此后又誓师出击,夺取韩国负黍(今河南登封),八年以后(公元前400年)郑国又倾其全力,攻袭韩国首邑阳翟(今河南禹州),使郑国又显振作景象。在此关键时刻,楚国又伐郑,郑国失败。郑儒公为媚楚而杀相国驷子阳,引起国人反对,内部哗变,君臣离心,驷子阳党徒弑郑儒公,立郑幽公之弟乙为君,是为郑君乙,即郑康公。

郑康公是郑国最后一位国君,在位二十一年。郑康公即位之初,驷子阳党徒掌握***,刚从韩国夺回的负黍又叛郑归韩,这对郑国是一沉重打击。郑康公二年魏国又从北边侵郑,夺去酸枣山(今河南延津),建立酸枣山城。郑康公十一年韩国乘机倾师伐郑,一举攻取阳城。郑国在此修筑之长城被攻破,郑国国土只剩下今荥阳和新密、郑州新郑一带。郑国在此狭小地区苦斗了二十年,郑康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75年)韩哀侯对郑国发动最后一次进攻,杀掉国君,兼并领土,建都于新郑(今河南新郑),历时四百三十一年十四世二十三君的郑国遂亡。

郑国被韩国兼并之后,郑幽公之子公子鲁率郑国部分宗室人员、军队、民众仓皇出走,在陈、宋之间(今河南淮阳、商丘一带)拥公子鲁为首领,袭“南里君”,此后就以国为姓,表达对祖宗的纪念,自此郑氏开始出现。这标志着郑氏时代的开始,但并不是说只有随鲁公外逃的郑国公族才姓郑。

由于种种原因滞留故里的郑国宗室人员,虽成了韩国臣民,他们也都以国为姓,积极参加开凿荥泽(今河南郑州)、圃田泽(今河南中牟圃田乡)的大渠。在这些水利工程中,锻炼出一位有名的水利专家郑国。郑国后来被韩王派往秦国游说修渠,以消耗秦国国力,使其无力东征。秦国没有看破其目的,接受了郑国的建议,征调大量民工,由郑国主持修渠,郑国以此为韩国延长了数年之命,也为秦国立下万世之功。渠成之后,关中一片沃野,无凶年,秦国因之成为富庶之邦,随之兼并诸侯,统一全国。秦国为了感激郑国修渠功劳,把这条渠命名为“郑国渠”。还有一支是郑国东迁后,留在原址(今陕西华县)的一些郑国宗室人员,在戎狄入侵时,逃到今汉中地区建“南郑”,后来成为秦国的南郑县,其宗室子孙,亦以郑为姓,散居四川、陕西各地,秦军将领郑安平就是这一支的代表人物。另外,在今山东费县城东,有一支最早的郑氏,这是郑国建立初期,周王室将鲁国境内祭泰山用的枋邑交给郑国管理,郑庄公时期,郑国和鲁国将枋、许作了交换,郑国只留下“邴”(今山东费县)的地方,作为祭泰山沐浴更衣的地方,并有宗室人员驻守,郑国灭亡后,也以国为姓,成了山东早期的郑氏。

2、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在***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历代皇帝赐予的姓,如李、达、答、张、白、沐、陕、郑、朱、金等姓。如明朝著名的航海外交家三宝太监郑和,原名马三宝,是赛典赤?赡思丁五子马速忽的儿子,在明军攻入云南时被俘当了太监。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7月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这场重要的战役中,马三宝英勇奋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朱棣即皇帝位后,按马三宝在北京郑村坎立下的战功赐姓为郑,从此其后裔以郑为姓,世代相传至今。

今郑氏***主要分布在云南、河北和西北等地。

3、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各民族中的郑氏来源情况比较复杂,但与汉族郑氏的关系较为明显,即血缘源流基本不同。其中如***中较有影响的郑氏人,其得姓原因是由于明朝皇帝朱棣的赐姓,亦即著名明朝航海家郑和养子郑赐的后代。从血统上看,他们原是来自西域的外族人,其血管中流淌的血与汉族完全无关,只是因为生活在汉族的大家庭中才被同化,改用了汉族人通常所用的姓氏,姓郑。至于其他少数民族中的郑氏,情况也与***中郑和一支大致相同。在今天可以考知者,除***中有人姓郑以外,又有土家、朝鲜、瑶、京、纳西、白、哈尼、裕固等民族。